7月26日《新闻晚报》在一篇《“外来娃”暑假谁来管?》报道中讲到,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暑假时因无法独自在家度过,于是有的成为跑快递父亲的“小跟班”,有的在菜场当“小摊主”,有的成为商贩父母的“小帮工”,还有的孩子让在车间干活的父母兼带着,报道呼吁社会要多办公益暑托班,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安度暑假问题。
这个问题提得是好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应该有与所在城市家庭孩子同样享有幸福的暑期,随着社会管理制度的完善,相信这个问题在各级政府和公益组织(人士)重视的基础止,会较好地获得解决。
但另一方面,我认为媒体也不必过度渲染普通劳动者孩子在暑假帮父母经商干活、跟着“送快递”之类的尴尬,京剧《红灯记》里有一句台词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依我看,这些“早当家”的体力劳动者孩子,这样的暑假生活亦未必不是一种人生的“财富”。
过去在农村或城镇,这种让孩子成为大人帮手、帮工的“早当家”现象,是很普遍的事情。我小时候就被父母带在田头玩耍,七八岁开始,每天放学后及暑假里都是要放牛、割草的,再大一点时便下稻田干活,从来未度过一个“纯玩”的暑假。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暑假没有旅游、没有蹲在阴凉房子“孵暑假”,而是在野外经受暴晒、雨淋、风吹,但那种少儿时代的田园劳动(轻微)生活,也颇有乐趣,在广阔的田野,面对蓝天白云,一边劳动,一边驰骋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想象,实在是非常值得回味的。
作为社会或父母,当然应该为孩子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让孩子们暑假过得开心。但限于条件还不可能全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我看,让孩子们随父母安度过一个“早当家”的暑假也没有什么不好。城市家庭条件稍好的孩子,暑假出去旅游、参加各种兴趣班、夏令营、玩电脑、玩游戏等,这样的暑假生活当然很好;但是,这样的生活丰富但却并不多彩,给孩子的经历积累不下终身难忘的记忆。
而相反,帮父母“早当家”的孩子在暑假里的劳动生活,却能收获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精神体验:一方面,他们跟随在父母劳动的场所,亲眼见到父母的艰辛劳动,长大了就更体会当年父母养育的不易,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孝道教育,为何贫家多出孝子而富家多出纨绔子弟?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孩子在暑假给父母当“帮工”(不论在农村还是城镇),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通过接触各种各样人较早认识社会,例如暑假当一回菜场“小摊主”,很可能会造就他(她)将来经商的才能,并对各种社会人员有所了解,这就可能比城市同龄的孩子成熟得早。
我之所以不主张过分渲染外来务工者孩子“艰辛”的暑假生活,并不是对他们“冷漠”,而是感到,孩子的暑假生活也不妨允许“多彩”(前提是安全),我们当然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幸福地安度暑假,看书唱歌跳舞学艺术玩电脑外出旅游孵空调电视,但是这种“幸福”暑假绝非十全十美,如缺少艰苦环境的体验、缺乏与父母的心灵沟通、易滋长玩习等;而“早当家”孩子的“另类暑假”,虽然“纯玩”的童趣失去了,但却可能收获到许多精神方面的东西。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