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有网友在微博上称,郑州一个人工湖蓄水仪式上,绵延近百米的红地毯铺到了河中心,只为迎接领导短暂的视察。网友们估算了红毯价格后,纷纷留言谴责政府为了面子工程而浪费纳税人的钱。随即,郑州市政府新闻办发表了一封致歉声明,解释此事责任虽在广告公司,但政府未能及时纠正应予道歉。(10月21日《今日早报》)
领导“脚踏实地”与“脚踏红毯”进行视察的区别有多大?这个在以往也许并不起眼的问题,如今因着郑州市政府的一纸专门致歉,让我们见识了“网上民意不可轻”的执政新风。尽管有人提出质疑,“为红毯致歉”只是拿家广告公司来作垫背缺少诚意,且反问“广告公司如若设计用金砖铺地你还会同意么”?但我还是觉得:至少这样的政府“带头哥”举动,其积极意义值得认可。
网络时代的公民发言与社会监督,正让越来越多习以为常的官场做派感到压力。且不说国家领导人在灾区指挥或视察工作时的坚持自己打伞,已经成为了一种拒绝旁人打伞的有力示范;近些年来,因着媒体报道的不断聚焦和热议,诸如“孩子淋雨表演、领导打伞观看”,“官员车队行进、学生列队致敬”,或是“政府会议现场、水果香烟齐现”等的画面,也已经纷纷被看作“形象忌讳”而日渐消失。现在,郑州“为红毯致歉”的事情传开,即使其在致歉态度与力度方面,尚可更进一步,但也不应否认:有了这回的政府“带头哥”实例,它的“引以为戒”的警醒自律效用,定能广泛扩散、长久存在。
对于郑州市政府的回应态度,既有不少网友表示了支持,也有一些网友直指很多的仪式化操作都是典型的浪费。这样的反馈及议论,其实并不是观点的对立,而只是对官风改变与作风改进的期待心态略存差异罢了。这就是,有的人认为,政府“为红毯致歉”,本身已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而有些人则想到了更远和更多,希冀“变化的速度”能够来得再快些。
笔者说乐见“为红毯致歉”的政府“带头哥”,首先当然是给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致歉举动而鼓掌。相信有了这样的“道歉教训”,将来郑州市、乃至河南省的政府“红毯仪式”,应该是会越来越少、甚至趋于绝迹。而同样道理,网络舆情的“前车之鉴”,既然没有“国界”之分,自然更不会有“省界”之别;河南“为红毯致歉”的最大“正能量”,要说也就体现在了勇于承认错误的“有则改之”上。
政府“为红毯致歉”的举措,不仅仅让人想到和强化了“红毯浪费”;循着此事而顺藤摸瓜,显然还会让社会公众触类旁通,不断拓展自身的监督视野和思维。从这个角度来看,说郑州市政府的“为红毯致歉”,也是一种“把坏事变成了好事”,我以为并不为过。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