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答案一点信任 多给学生一点思维
时间:2018-01-31 17:22 来源:川北在线 责任编辑:青青
船上26绵羊10山羊,船长几岁?不要感到惊讶,这正是最近两天抢占各大头条和朋友圈的一道神题,试题是南充顺庆区中小学2017—2018学年度(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五年级数学试卷第六题。在我们纷纷表示脑洞大开的时候,不妨多思考一点:这样的题目有无价值,它又能够考查学生什么呢?
根据南充市顺庆区教育教研室事后对这道备受关注的“神题”作出的“知识考点说明”称,题目考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质疑意识、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细心的网友也会发现目前流出来的一些网传答案也正是体现了不同的思维和习惯,例如有答案显示“船上船长大于18岁,因为未成年人无法开货船”、“船上船长36岁,因为船长很自恋,所以便把船上的羊的数量变为自己的年龄”、“无法确定,绵羊与山羊的只数与船长的岁数没有关系,求不出来船长的年龄。”
看着网上各种各样的评论和讨论,作为我们成年人似乎很想知道标准答案是什么,但是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大人不尽相同,他们的思考习惯和思维方式正处于他们特定的认知年级。在我们纠结答案是什么的时候,可能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的答案或许超越了标准答案本身。
这道题目的考点意图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到一个问题:考试应不应该设置标准答案,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标准答案。
就笔者所在的城市,各年级的考试答案的命名方式均为“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笔者作为一名普通老师,参加过多次市级统一阅卷,阅卷之前都有对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解读和修改,在试评阶段还会努力发现学生可能做出的其他判断并提交给阅卷小组再次修正答案。如此看来,考试阅卷会尽可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现有水平,不会存在用一个固化的束缚去强制绑架学生的个性。
笔者是一名语文教师,也对近年来的一下考试题做过研究,最近,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统考语文试卷的阅读题,选了作家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中《大地》的片段。考试结束之后,毕飞宇的微博“炸”了,很多天津的中学生在毕飞宇的微博下留言:请问毕飞宇老师,你文章《大地》厚重感到底体现在哪里?
诸如此类情况不止一个案例,再如2017年浙江高考卷的文学类文本《一种美味》,文章描写主人公6岁时,一家人第一次喝鱼汤发生的故事。文章最后写道,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而阅读理解的最后一题,正是要求考生对“诡异的光”进行理解。
对于前者,毕飞宇没有直接说自己也不知道这道题的答案。而对于后者,该文作者巩高峰发微博表示,自己对于自己的文章也只能“阅读”无法“理解”,并称:“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怎么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一时间对于教育和命题老师的骂声质疑声一片。其实细看考后给出的答案,我们值得注意一组区别,即“文学”和“文学鉴赏”的区别,作家对现实的理解促成他们艺术创作出文学作品,而我们以作品为考题,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检查学生的鉴赏水平,这既包括会不会鉴赏,也包括怎样鉴赏、鉴赏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文学作品的再度创造。因此解读超出作者预期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过过度解读另当别论了。许多作者,写出一段文字的时候,的确没几个人会去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写,我要用上什么什么手法,我打算这里写这段文字以达到升华文章的效果。因为他们写的时候,是真情流露,而不是功利套作。点评家在看文章的时候,则是从读者的角度去分析,去欣赏什么是文眼,这个作者的表达技巧有什么独到之处。
其实从这个方面来看,这些考题和南充市的那一道神题殊途同归,不管是以一种常规或者反常规的途径,最终都是敢于让学生说话,敢于让学生说心里话。而我也相信这样的考题,它的答案 不是固化的,只能是更加突出学生个性。高考改革的趋向之一就是培养思维品质,包括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纵观近年来的高考题,反套路化趋势很明显,各种新题型、探究类问题逐渐成为一种“热”,这表明我们的教育不断地走向理性的回归。
庭院难养千里马,花盆难长万年松。南充市的一道“神题”让我们在讨论之余更在反思,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显然我们还有太多的路可以走,还有太多的法可以想。当然我们也要多看到当下我们正在开始的各种尝试,这是一个好的开头,表明我们在“救救孩子”的路上正走得自信从容。(文/汪伯承)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