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建设者眼中的宁夏壮举
“几百辆拖拉机排着队运送材料,上千人推着混凝土奔走在工地……”曾经留在宁夏公路建设管理局建设四处正高职高级工程师徐长有脑海中的这一幕,已经如过眼烟云,尘封在历史的档案里。
2002年,随着宁夏首条高速公路--姚叶高速公路建成并通车,正式拉开了宁夏高速公路建设的大幕。截至2011年末,宁夏拥有高速公路里程1306公里,并实现所有县区1小时上高速。
这 是宁夏公路建设史上的壮举!十年里,徐长有目睹了新技术、新理念在路桥建设中的多方应用,更见证了宁夏高速公路发展的日新月异。
同沿高速:突破湿陷性黄土限制,首次将高速公路修进山区
2002年,同沿高速公路开建。摆在徐长有面前的一大难题便是湿陷性黄土。“这种土质直立性好,但就是不能遇水,否则会产生崩塌性破坏。”徐长有告诉记者。在公路修建前期,技术人员也对美国和欧洲的不同技术进行了考察,但算下来每公里公路造价高达亿元,以当时的经济条件来看,可谓是天文数字。
采用国外办法行不通,技术人员只能将目光转向国内,借鉴山西经验,采用冲击压路机进行碾压。然而这种技术对于0.8米至1米深度的土层效果较为明显,但对于本地深十几米的黄土层而言,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了有效解决湿陷性黄土的塌陷问题,徐长有和工程技术人员以此为课题,用两年时间进行了上百次试验,最终选定了采用碎石挤密桩稳定土质。“用振动、冲击或水冲等方式在地基中成孔后,再将碎石或砂挤压入土孔中,形成大直径的密实桩体,这种技术可以打入土层11米至12米。”徐长有介绍说,这一技术彻底突破了湿陷性黄土限制。
过了湿陷性黄土路段进入六盘山区后,又一大问题迎面而来。阴湿地区雨量大,岩体为破碎风化岩,对建桥修隧道极为不利。“就此,我们也立了个课题,拿出了一套阴湿地区综合性筑路技术。”在徐长有等技术人员的努力下,三十里铺、牛营子、大湾、什字一座座隧道陆续建成。
克服了一道道技术难关,2005年,同沿高速同心至固原段通车;2008年,同沿高速固原至什字段通车;2011年,同沿高速什字至沿川子段通车。
盐中高速:铺出西北地区首条生态典型示范工程样板路
没有高高隆起的路基,没有一路随行的护栏,荒漠中一条高速公路随弯就势,沿线所经之处沙丘、湿地、湖泊、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交错分布,野趣盎然,其设计理念让人不禁与美国西部地区公路相较,且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青岛至银川高速公路的联络线--盐中高速公路是全国首批勘察设计的18条典型示范高速公路,也是西北地区首条生态典型示范工程样板路。低路基、缓边坡、宽中央分隔带是这条样板路的三笔点睛之处。“一切都是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徐长有告诉记者,低路基减少了所用的土方量,不仅节约了工程造价,更避免了路基沉降导致的公路病变;缓边坡将高速公路与路边土地自然连为一体,更重要的是,车辆一旦偏离公路,可顺势滑出路面,减少撞击伤亡;宽中央分隔带是为了配合缓边坡,同时也让视野更宽阔。
“为什么有的地方封闭网近,有的地方封闭网远?”面对记者的疑问,徐长有解释为因地制宜。“比如在哈巴湖 自然保护区附近,封闭网就紧挨公路,以避免破坏保护区内景色,而在荒漠草原地带,封闭网被延伸至路边100米处,封闭区内不仅设有以周边特色为主题的景观休息区,还种有甘草、苦豆子、柠条等抗旱性作物,其收益全部返还给当地农民。
2007年,盐中高速盐池至马儿庄段通车;2008年,盐中高速马儿庄至中宁段通车;2009年,盐中高速滚泉至红寺堡连接线通车。
开创宁夏公路建设崭新未来
徐长有算过这样一笔账:
2002年,每公里高速路的造价是2000万元;2012年,每公里高速路的造价是3000万元。尽管看起来造价是上涨了,但原材料的上涨幅度却远高于此。十年前,每吨沥青1000元、钢材1000元、水泥100元;如今,每吨沥青4000元、钢材3000元、水泥400元,基本都涨了三到四倍。
在徐长有看来,上涨的主材成本只能靠新技术来消化。常见的路面裂纹病害因采用土工隔栅而延缓;即将通车的G211古青联络线采用了高性能混凝土增加合易性和耐久性,不仅消化了粉煤灰、铁渣等废料、辅料,也提升了道路质量;工程项目预制场、拌合站也从人工操作逐步迈入 的机械化操作。
自2005年之后,宁夏修建的大部分公路都采用分期铺设的新理念,每年仅节省修路贷款利息就达8000万。在今年10月1日刚刚铺完二层路面的盐中高速上,崭新的路面通往的,必将是崭新的未来。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