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历史剧《山河月明》人物众多,各有各的精彩,在历史的风云里,每个人的命运都波澜壮阔。
其中,太子朱标的侧妃吕氏,不是女主角,却活成了人生的大女主。她以一个小小的侧妃身份逆风翻盘,又在冲上山巅后急速滑落,以悲剧收场,上演了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的人生。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就来看看吕妃的性格,为她画出了怎样大起大落的人生画卷。
01 蛰伏中暗暗发力,严厉教子夺得先机
吕氏是太子朱标的侧妃,吕家是绵延百年的官宦世家,吕氏的父亲吕本是当时的太常寺卿。所以,吕氏的出身还是不错的,但若是和太子妃常氏比起来,却又差了很多。
常氏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女儿,常氏的舅舅蓝玉也是开国功臣和当朝重臣。而且,常遇春和朱元璋亲如兄弟,他女儿的太子妃之位,是没有人可以动摇的。
太子妃常氏还生下了嫡长子朱雄英,母子一体,地位更加不可撼动。
在这样的不利形势下,一般人即使有野心,也会放弃幻想,安分守己,毕竟以卵击石,风险太大。
但吕氏非同常人,一个努力想要向上爬的人,从来都不会畏惧艰险,即使身处绝境,也不会放弃任何机会。
经过一番仔细观察和分析,吕氏觉得自己和儿子还是有机会的。
一方面,太子妃常氏感性、浮躁、怯懦、没主意,遇事喜欢哭哭啼啼闹情绪,给太子添堵,该做的事却懒得管,能躲就躲。
太子妃这个品性,对吕氏来说就是机会,她可以越俎代庖出面行使太子妃的职责,成为朱标离不开的贤内助,也有了更多机会在朱元璋和马皇后面前表现自己。
另一方面,太子妃对儿子过于溺爱,所以朱雄英比较顽劣,看上去难成大器。
想通了之后,吕氏的第一个策略就是严厉教导自己的儿子朱允炆,把他培养成知书识礼的小大人,把朱雄英比下去。
所以,吕氏对朱允炆的管教非常严格,天天逼着他读书,每天要写100个新字,写错了就用戒尺打手心,错一次打十五戒尺,再错就再打。
在她的严厉管教下,朱允炆非常刻苦,对吕妃也是言听计从。但朱允炆毕竟是个孩子,他看见大哥朱雄英和跟他年纪差不多的小皇叔们在外面玩,也很想加入。但每一次他都会被吕氏教训和惩罚,吕氏恨不得儿子一天十二个时辰都在学习。
尽管如此,吕妃仍觉得不够,她找机会跟太子朱标提出,给朱雄英、朱允炆兄弟另开个小书房。而她的真实目的是让朱允炆多学治国之道,反正朱雄英也不爱读书学习,这个老师其实就是朱允炆的。
按照宫里规矩,男子出入宫禁是不允许的,所以朱标就建议由吕妃的父亲吕本代劳。这对于吕妃来说简直就是惊喜,吕本是个读书人,颇有才华,又是自家人,肯定会偏袒自己的外孙。
果不其然,吕本很用心地教朱允炆,朱雄英旷课他也懒得管,一有机会就夸赞朱允炆,拐弯抹角贬低朱雄英,为吕妃挣足了面子,也让朝里朝外对朱允炆有了好印象。
吕妃家里世代都是文官,她本来是看不上武官打打杀杀的,但是有一次,王月悯和海别说朱元璋喜欢皇子们文武兼修,建议朱允炆学武,还推荐了李景隆,吕妃就这样被说服了。
当晚,她就跟朱标提出,要找个好的教官教朱允炆学武,同时推荐了李景隆。李景隆是功臣之后,细算起来还是亲戚,朱标就同意了。
就这样,吕妃利用一切机会,为自己的儿子铺路。在吕妃的苦心经营下,朱允炆不仅学会了治国之道、能文能武,还培植了自己的势力。
但是,令吕妃没想到的是,李景隆一事实际上是王月悯和海别的圈套。这姑侄两个人是元朝公主,把李景隆安插在太子身边是想从他身上获取更多的情报。
可见,吕妃的聪明也仅限于人情世故,对军国大事缺乏敏感,识人能力堪忧。这个短板,也为他们娘儿俩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02 揣度人心周密筹谋,培植势力为子铺路
在培养儿子的同时,吕妃自己也不忘表现,谋求个人发展。
她表面上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实际上时刻关注着后宫动向,寻找机会表现自己,拉帮结派,建立自己的势力。
因为从小饱读诗书,她很通晓人情世故,待人接物分寸掌握得很好,还能够精准地捕捉时机,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太子妃常氏生性好静,懒得管事,这正好给了吕氏机会。
一次,王保保和徐达在漠北打仗,对战的双方都是亲家,朱元璋和马皇后担心两个儿媳结怨,影响家庭和睦,就邀请了王保保的妹妹秦王妃王月悯,以及尚未过门的燕王妃徐妙云进宫相聚,安抚她们。
对于这种聚会,太子妃不喜参与其中,就称病躲了起来,这正中吕氏下怀。她猜到了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用意,抓住这个难得的表现机会,准备了不少好东西送给王月悯,让太子、朱元璋和马皇后都很高兴。
用礼物笼络好了王月悯,吕妃也没有忽略徐妙云。吕妃知道她不仅是未来的燕王妃,还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最喜爱的儿媳,跟她搞好关系对自己大有好处。
所以,王月悯走后,吕妃立即亲热地拉着徐妙云的手,说了许多推心置腹的话,跟她套近乎,最后说“你我既是妯娌,就该相互照拂”,试图把徐妙云变成自己的同党。但有着女诸生之称的徐妙云没有上套,她不想过早站队,只礼貌地应了声,不置可否。
吕妃的聪明还体现在对伯雅伦海别上。海别进宫时,是俘虏的身份,也看不出什么利用价值,但吕妃并不嫌弃,反而对她很恭敬,一见面就恭维起来,说她惊为天人,比她姑姑还美。
因为她早就揣摩出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心意,猜测他们想要利用这姑侄俩人怀柔并牵绊王保保,所以,她就顺着公公婆婆的意思善待他们,果然得到了朱元璋和马皇后的赞赏。
吕妃还很会审时度势,而且反应奇快。宁国公主朱英娆跟伯雅伦海别比赛骑马输了,朱英娆恳求马皇后把伯雅伦海别留在宫中教她骑马。马皇后有这个想法,但她不知道海别的想法,就犹豫了一下。
聪明的吕妃立刻看出了马皇后的心思,想要打个圆场。但当时太子妃常氏也在场,自己侧妃的身份不好太出风头,于是就提醒一边的太子妃帮朱英娆说情,海别答应了,问题圆满解决了。
这件事表面上是太子妃的功劳,但是,朱标和马皇后都看出来是吕氏的主意,两个人事后都对她表达了感谢,吕妃又一次挣足了面子,博得了好感。
吕妃办事靠谱,太子朱标越来越信任她,吕妃在宫里如鱼得水。但是,还是有人看出了她的野心,燕王朱棣就是其中一个。
朱棣时常带着朱雄英骑马学武,还明确跟朱允炆说以后要好好辅佐哥哥,这让吕妃很是不满。可没想到,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朱棣和徐妙云要正式结婚了,朱标把筹备工作交给了吕妃,可正当她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却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吕妃表现得过于抢眼,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他约谈了朱标,提醒朱标要注意长幼有序,嫡庶有别。被老爸敲打后,朱标也不敢再让吕妃来操持朱棣和徐妙云的婚事了。
朱元璋的态度,彻底断绝了吕妃的希望。吕妃虽然不服气,却也无可奈何,自己劳心劳力操持了这么多年,却丝毫没有撼动太子妃母子的地位。
不过,也许她的努力感动了上苍。接下来的几年,吕妃和朱允炆如同开挂了一般,得到了上天的眷顾。
03 上天眷顾时来运转,登上巅峰又极速跌落
吕妃多年苦心经营却没得到的结果,上天全都给她安排好了。
朱雄英在八岁时因感染天花病故,太子妃伤心欲绝,身体每况愈下,没过多久,就在生育第二个儿子朱允熥时,因为产后大出血死了。
太子妃和嫡长子相继离世,吕氏时来运转,成了正室的太子继妃。她的儿子朱允炆本来是庶出,也子凭母贵成了嫡子,而且比常氏的小儿子朱允熥还年长。吕氏和朱允炆摇身一变成为东宫太子妃和嫡长子。
几年后,皇太子朱标也病死了,朱元璋需要在两个嫡子中选择一个做继承人。
论年龄,朱允炆年长一岁,论出身,朱允熥更高,而且是常遇春的外孙,朱元璋感情上更倾向他。但皇太孙是未来储君,也不能感情用事。朱允熥背后是常家和蓝家,他们势力过大会导致朝堂失衡。
而朱允炆老成持重,跟他母亲一样会来事儿,似乎也是不错的人选。权衡再三,朱元璋最终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
就这样,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下,朱允炆和吕氏迎来了人生巅峰。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离世,朱允炆顺利继承了皇位。他尊自己的母亲吕氏为皇太后,吕氏就此成为大明朝地位 的女人,跟儿子一起大权在握,呼风唤雨,好不威风。
然而,物极必反,吕氏和朱允炆的好日子还没享受多久,就迅速从巅峰一落到底。
建文元年,刚刚即位的朱允炆就迫不及待开始削藩,皇叔们接二连三被朱允炆罗织罪名抓进监狱,湘王朱柏也被逼死了。
本来就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被逼到了墙角,为求自保,举起了“靖难清君侧”的大旗造反,其他藩王也纷纷支持,燕王朱棣势如破竹,矛头直指皇位。
在四年的叔侄大战中,朱允炆最器重的李景隆接连失败,朱棣带领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把朱棣迎进了南京城。
而朱允炆知道大势已去后,在大殿里疯了一般拿群臣出气,手举大刀一通乱砍,砍死了徐增寿,最后在一场大火中销声匿迹,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至于吕氏的结局,电视剧里是这样的:朱棣进宫后,看到了一男二女三具尸体,男的是被朱允炆杀了的徐增寿,女的就是吕妃和她的贴身侍女,死亡原因剧里没讲,猜测是看到大势已去,自己了结了。
历史上真实的吕妃的结局也很惨。当上皇帝的朱棣为了彰显自己造反有理,以及当皇帝的“合法性”,直接取消了建文一朝,废除了他的新政,取消了他给自己父母的封号。
于是,朱标成了懿文太子,吕氏也成了懿文太子继妃,被朱棣安排跟着她小儿子朱允熙一起去给朱标守陵。永乐四年,他们的住处失火,母子二人葬身火海。
吕妃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外加运气爆棚,终于走上人生巅峰,却只做了四年皇太后,就盛极而衰直至惨死,命运的大起大落堪比过山车。
写在最后
吕妃和朱允炆,经过多年筹谋实现人生逆袭,位极至尊,后来却又把上天赐予的好运全部败光,生生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吕氏是个争强好胜的人,也算聪明,但她的聪明只够在后宫周旋,后来得偿所愿,并不是自己争来的,更多的是运气。一涉及到军国大事,吕氏的智商就不够用了。
朱允炆在吕氏的教育下,有很强的争斗心,但却没有足够的实力,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是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朱棣的对手。
如果朱允炆和吕氏能珍惜上天的馈赠,认清自己的实力,登基之后安分守己,按照既定的方针,按部就班管理国家,或许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双赢结局。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