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湖、亭子湖是沿湖群众主要饮用水源地。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要努力将该区域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淡水有机鱼产业基地。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两湖”大力推行“人放天养”模式发展生态渔业,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沿湖群众增收。为推动“两湖”生态渔业发展,本报从今日起开设“规范经营管理发展生态渔业”栏目,全方位解析为什么要发展生态渔业、如何推进生态渔业养殖和怎样监督管理保障渔业发展规范有序等问题。
白龙湖、亭子湖是我市境内两个最大的人工湖泊,“两湖”总库容67.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186.6平方公里,其中可经营性水面达160平方公里,涉及5个县区38个乡镇,流域人口近120万。
经过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两湖”大力推行“人放天养”模式发展生态渔业,并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把白龙湖亭子湖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生态有机淡水鱼生产基地。
“两湖”渔业自白龙湖网箱取缔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良好水资源闲置极为可惜。市白龙湖管理局负责人说道,依托“两湖”水体资源和良好水质,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养殖,不仅是沿湖县区、乡镇和群众脱贫奔康的热切期望,也是市委、市政府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保护“两湖”生态环境
白龙湖、亭子湖是长江、嘉陵江上游重点生态涵养地,也是国家确定的Ⅱ类水域,被纳入了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同时,白龙湖既是 风景名胜区,又是我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
近年来,“两湖”区域经济发展逐渐兴起,由于农户排污、地质灾害、游船增多等原因,“两湖”水环境指标、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的潜在威胁越来越明显。
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旅兴市、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生态渔业,通过不投放人工饲料、药物、肥料的自然养殖方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利用水域空间,能够使物质、能量循环处于 状态。运用生物治污方式,实现“两湖”水资源的生态修复,真正实现“好水养好鱼,好鱼净好水”的目标。
发展生态渔业是贯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保护湖区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只有牢固树立养护与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和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观念,实施生态养鱼、科技兴渔,运用生物治污方式,才能真正实现“两湖”水资源的生态修复。打造农业新的增长点。
今年初,市委副书记、市长邹自景带领市农业局、市白龙湖管理局等单位负责人到陕西省安康市瀛湖进行了学习考察,对瀛湖生态渔业发展情况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我市发展两湖渔业的思路。
近年来,陕西安康瀛湖通过开展生态立体养殖,2015年全市生态渔业总产量4.2万吨,产值21亿元;瀛湖作为“南水北调”主要水源地,水质监测常年达Ⅱ类标准,实现了生态和经济“双赢”。
我市“两湖”总库容达67.7亿立方米,发展生态渔业条件得天独厚,再加上科学的管护,一定可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丰收。同时,通过考察发现,全国同类型湖泊景区单独发展旅游都不理想,大多数是通过生态有机养殖反哺旅游和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生态渔业是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培育我市农业新的增长点的必然要求。通过在“两湖”发展生态渔业养殖,走生态渔业养殖与旅游开发同步发展的路子,能够带动和促进“两湖”旅游开发和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的改善。
近年来,我市农业生态产业发展成效明显,以“广元七绝”为代表的特色生态农产品享誉省内外,在此基础上,立足优质水资源发展生态渔业,广元生态有机鱼有望成为继“广元七绝”后的又一特色生态农产品,将为全市农业板块打造出新的、大的增长点,是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农业发展的又一战略部署。
助推“两湖”区域群众脱贫奔康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在农村,核心在产业。发展生态渔业是助推“两湖”区域群众脱贫奔康、维护库区稳定的有效途径。
“两湖”有移民5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3万多人,多为后靠安置,耕地少且较为贫瘠,农业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脱贫攻坚任务较其他区域更为艰巨。
发展“两湖”生态渔业就是要让闲置的湖泊“金饭碗”充分发挥效益,带动湖区特别是广大移民和渔民有持续稳定的产业增收致富项目,就是要把生态养鱼赚到的钱投放到“两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困难群众救助上去,促进湖区居民脱贫奔康。
同时,通过生态有机鱼品牌培育和打造,可大幅提升湖区鱼类品质、价值和渔业产值。加之对产业链进行配套完善,如发展休闲垂钓和打造电子商务平台等,能够提升“两湖”渔业附加值,增加百姓就业和务工机会,实现产业发展与脱贫奔康互促共赢。 (记者盛伍张欣)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