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统民俗闹元宵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继除夕、大年初一之后的春节期间又一个团圆欢庆的节日,这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也称作“元宵节”。
元宵节的由来
公元前180年的正月十五,汉文帝刘恒登基大赦天下。以后每到元月十五,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吃元宵,吃饺子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鲁西南乡村过去穷,是吃不起元宵或者汤圆的,只能吃自己做的饺子,因为饺子形似元宝,将包好的饺子,围成一圈一圈地摆放,寓意:“招财进宝,团团圆圆”。如今仍然保留这种风俗。
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不一而足,正如辛弃疾词中所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点蜡烛灯和萝卜灯
将一尺左右的苇杆一头捻上棉絮,蘸上蜡烛油,这便是蜡烛灯了。萝卜灯用胡萝卜做成。将胡萝卜洗净,横切成四五厘米长的段,一头当中用铜钱挖洞,找秆草棒折成火柴棒大小,一头捻上棉絮,一头插进洞中,倒进豆油。傍晚点着棉絮,屋内、门两旁、香台上灶王前,石磨、畜禽栏圈、鸡舍、厕所等,都放上萝卜灯(蜡烛灯)。到了傍晚,一片光明。
上坟祭祖送灯
每年会在正月十五这天选择上坟祭祖,一是为了追忆先辈,二来也是为了在这个团圆的日子给先辈们送去温暖与关怀,再者先人已经在家过了年要送走叫送祖。上坟一般都是男人的事,和除夕一样,要烧纸、放鞭炮,更重要的是放烟花为先人指路。还要添坟。正月十五上坟有一定的风俗讲究,就是送灯,送蜡烛灯或者萝卜灯。送灯时,以谁先点燃为吉利。往坟地送灯的人,点灯时必须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别人的火柴点灯,认为祖先看不见光明。点灯时要边点边说: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抑歪蹬,大布衫烧个大窟窿。元宵节晚上,因为家家送灯,所以路口、野外坟地一片通明。这种习俗在曹邑的农村都还存在。正月十五送灯是有讲究的,这天除了要给祖坟送灯外,每家每户每个房间都要彻夜灯明。出嫁的姑娘是不允许在娘家过十五的,更不允许送娘家的灯。只有娘家人绝人后,才由嫁出去的女儿代为送灯。所以娘家人最忌讳嫁出去的女儿在娘家过十五或送灯,据说这样会让娘家人丁不兴旺。所以老家有“女不观娘家灯”之说。但媳妇可以送灯,因为她已是婆家里的人。没有出嫁的女儿还是娘家人,可以送灯的。
放烟火
过去放烟火是驱走怪兽的。有炮竹和烟花。常见的是喷射类,直立地面,点燃后从筒口喷射2-5米高的花色,有金龙腾飞、吐放珍珠、梅花盛开、垂柳满枝、满树挂金、全家欢乐。手持类点燃后,从筒口依次发出清脆的声音,似颗颗明珠在天空中开花,,朵朵且变化各种颜色,非常炫丽。升空类,点燃后,在空中爆炸,火花闪闪,叫声连片,彩蝶飞舞,夜空中白色降落伞徐徐落下,色星珠似朵朵鲜花在空中旋,纷纷飘然。旋转类,点燃后,在地面飞速旋转,呈现出红、黄、绿、蓝等变色花盘,色彩优美,变化多端,给人以离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