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境遇下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困境演进缓释策略
时间:2023-10-08 11:34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毛青青
高校科研评价困境是个动态的概念,其中要素个体差异及演变轨迹多样,关注科研评价困境演进理路有助于从本源上把握它从而进一步探索优化之策。鉴于此,将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困境演进路径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1时空条件嬗变
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体系创设的时间与空间条件是奠定评价体系得以发挥效用的基石。一方面, 中央、国务院近5年来出台系列文件从评价的导向、机制、办法及周期四方面对高校科研评价做出指导,部署了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方案,力求遏制与改观高校科研评价的沉疴旧疾,充分发挥政策引领实践的效力,探寻适配新时代高校发展的科研评价之策。另一方面,学术活动自身发展呈“小学科-大学科”时代进阶。“小科学”时代,科研活动在不同学科领地独立展开,设计了与之契合的单一学科口径评价,着力强调对本学科领域的学术贡献。迈克尔·吉本斯认为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科研呈现出“大科学”样态,问题导向逐渐替代学科导向,跨学科交叉研究方式成为主流,固守单一学科研究范式的评价抑制原创性,不再是评价优势策略。
1.2科学评价缺位
科学评价指用科学的方法对科学研究活动有关的人、事、物的评价,如科学出版物、科研机构、科研工作者等。静态评价思维下考查教师学术的生产力,忽略其成果影响、创新和创造力;同行评议关注成果在该领域的认可度;忽视教师作为研究团队一部分的有效工作能力、与同事、学生的有效沟通,专业性、制度合规性和道德规范的考评等。以上设计科研成果知识元素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考评不足,对是否采用了合适和可靠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评价缺失,评价内容、评价手段等科学评价关键要素缺位,必然难以保障评价的科学性、严谨性。
1.3人文关爱淡漠
科研评价出现评价见物不见人、重物而轻人等现象。当下高校过分强调教师的学术产出,成果应用转化评价,忽视营造友好、积极的学术氛围,引导教师建立正确的学术信念,展现符合要求的学术行为,最终导致评价结构性和功能性失调,学术非理性因素缺失也使得科研评价的人文关爱逐渐缺失。
2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困境的缓释策略
为解决评价导向、主体与功能的结构性失衡,以及突破科研评价科学理性发展瓶颈,基于评价政策、评价体系各要素、关联主体及创新评价手段等,提出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困境的缓释策略,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效益。
2.1加强顶层设计与管理
作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顶层设计;建立顶层管理组织和合作协调网络,确保评价实现预期效益。首先作好对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的顶层设计,在评价前,根据我国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发展现状,制定统一的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标准、方法和流程,并指导各学科单元根据该总体标准设计各自的具体指标。其次,做好评价组织管理,在评价过程中,负责对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建议并进行全方位监督,校准多元评价主体对科研究成果评价标准的理解;在评价结束后,对科研究成果评价过程中的问题和优点进行总结并发布报告,以促进跨学科研究成果评价机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基于调研结合高校发展目标的顶层设计与管理,对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组织和模式的评价体系有积极意义。清晰合理评价机制能使学术研究成螺旋上升从而推动其成熟与发展,同时也能为学术共同体各方提供明确的信息反馈与指导。
2.2构建分类评价体系
学术研究从“小学科-大学科”演变要求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二分法基础上,依据知识生产方式差异进一步落实分类评价,细化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周期等,力争让不同赛道的人才均能得到公正、公平的评价。首先,将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两个系列,将自然科学人才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科技咨询与科技管理服务四个系列。然后,根据分类结果设计相应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周期和配套机制。总体原则是越偏向基础理论研究越需重视同行评价,有条件领域还可实行国际同行评价;越偏向应用对策研究越需注重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在评价周期上,基础理论研究知识生产面临更大不确定性,因而评价周期应适当长于应用对策研究。最后,保证分类评价平稳推进的关键还在于制定不同类别人才评价结果的等价互换机制。科研人才评价结果往往与资源配置挂钩,缺乏必要的等价互换机制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公,进而激化组织内部矛盾,阻碍分类评价工作的持续推进。
2.3推广同行评议制度
为适应知识多样与学术研究问题导向呈现出的研究边界模糊以及现实问题复杂难测决等问题,探索开放同行评议是优化评价手段的不二选择。同行评议实施程序要求首先提名与遴选评审专家并在正式评价前对所有评审专家进行研究成果评价的培训,在培训中校准专家对概念与作用的理解,形成评价共识,另需专设专家组负责制定评价标准和工作方式的监督指导。
2.4探索学术自治
科研评价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的自治功能,尊重所有参与者对研究成果的实际贡献,破除学术合作的制度壁垒。探索支持高校建立学术共同体交流平台,注重吸引政府部门、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社会科学院系统及各级各类党政部门所属研究机构的力量,以期从多主体、多视角、多层面实现学术信息共享和交流互鉴,从而不断改善和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引导和加强学术共同体同国际同行的合作交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增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这样既可以维护评价制度的公平、公正性,又能保障各方贡献被认可。
3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根据本研究,高校在制定科研评价策略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制定提升人本策略。首先,肯定高校教师的双重身份,既扮演教师角色,又在专业共同体中扮演着研究者的角色。其次,遵循人格特征、成长阶段、发展需求等人才成长发展规律,重视人才成长过程综合评价。最后,克服单纯依赖量化指标导致的化约主义,重视想象力、学术激情、好奇心、科学家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考量。另一方面,制定保障评价信效度的策略。第一,践行问责制和透明度的 ,以有效发挥监管功能。第二,通过评审争议审计,对存在评价结果存在争议的成果提供补充材料机会,以供专家组委会根据审计结果对评价等级进行调整并最终确认。
作者:孟心、姜玮玮、李昂系四川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四川省教育信息化与大数据中心课题《教育信息化2.0时代民办高校人才评价机制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编号:KT20221009ca6a044a044)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