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孙权成为吴王,决定设置丞相一职,大家的意见都倾向于张昭。孙权说:“当今天下战事很多,执掌统理工作的人责任重大,并非用来优待人的东西。”后来丞相去世,职务出现空缺,百官又推举张昭。孙权说:“我哪里是对子布(张昭字)吝啬呢?丞相的事务繁杂,……这不是用来照顾他的办法。”结果顾雍当了丞相。张昭能够被百官推荐,绝不仅仅是凭资历,其能力当一个丞相 没有问题。可是,在这儿却成了照顾和优待。
张昭不被“照顾”和“优待”,起因就是因为这次劝孙权投降。《三国志》注引《江表传》记载说:“孙权当上皇帝,宴请百官,说能有今天都是因为周瑜的功劳。张昭也想说几句颂扬功德的话,可是还没有等到开口,孙权说:‘如果按照张公你的计策,我今天已经是讨饭吃啦!’张昭非常惭愧,吓得跪在地上流汗。张昭这个人忠心,虽然性情急躁,但能够保持着大臣的礼节,孙权也非常敬重他。然而,孙权所以不相信张昭,就是因为当初反对周瑜、鲁肃等人要抗拒曹操的意见。”
这段话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张昭不被信任,就是因为赤壁战前劝孙权投降;二是孙权能够称王、称帝,就是因为赤壁战打败了曹操打下了基础。换一种方式理解问题,张昭劝孙权“迎曹公”,就是劝孙权放弃自立,也就没有了以后的称王、称帝。这就是张昭遭贬的主要原因。
本文没有替张昭鸣冤的意思,只是探讨张昭遭贬的原因。相反,在赤壁大战前夕,孙权、周瑜、鲁肃等人不畏强敌,奋起反击,这种豪气凌云的壮志,才是大丈夫的英雄本色。每当读到这段史实,想起这些人,都会让人心生感念而肃然起敬。可惜,周瑜死后,东吴走向平庸。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曹操进攻濡须,孙权投降了曹操。这时候东吴面临的形势,根本就没有赤壁大战前那般严峻,孙权在这个时候却做出了投降的决定。尽管这时候的投降和当时的投降结果可能不一样,但既然投降,其性质就没有区别,尤其是气节方面,就更是难以言说,真不知道这时候的孙权是如何面对张昭的?
《江表传》还记载,孙权说张昭劝他投降曹操,是只顾自己和妻子儿女,因而对他是大失所望。实际上,张昭劝孙权投降,令人失望不假,说是完全为自己着想则不一定。当时的情况,西川的刘璋已经决定投降,刘备已经没有了地盘,孙权投降,就意味着全国的统一,张昭的官职爵位,又能够大到哪里去?在东吴,除了周瑜,谁又能和张昭相比?
由此再回头说荀彧和费诗,恐怕这些人都不是为着自己的官位爵禄,如果是为了自己,无论是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还是求一个“水涨船高”,他们都应该是积极推动主子称王称帝。他们所以没有这样做,恐怕还是为了主子的长远利益。看起来,不管是纷争年代多么需要人才,也不管是有为君主多么的会使用人才,任何人触及了君主那根最为敏感的神经,都会遭到君主的忌恨。这应该也是三人的悲情之处吧!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