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请到一僧,法名大圆,乃是北京大名府在城龙华寺僧人,只为游方来到济宁,经过梁山泊,就请在寨内做道场。因吃斋之次,闲话间,宋江问起北京风土人物,那大圆和尚说道:“头领如何不闻河北玉麒麟之名?”宋江、吴用听了,猛然省起,说道:“你看我们未老,却恁地忘事!北京城里是有个卢大员外,双名俊义,绰号玉麒麟,是河北三绝;祖居北京人氏,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对。梁山泊寨中若得此人时,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
吴用笑道:“哥哥何故自丧志气?若要此人上山,有何难哉!”宋江答道:“他是北京大名府第一等长者,如何能够得他来落草?”吴学究道:“吴用也在心多时了,不想一向忘却。小生略施小计,便教本人上山。”宋江便道:“人称足下为智多星,端的名不虚传!敢问军师用甚计策,赚得本人上山?”吴用不慌不忙,迭两个指头,说出这段计来。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托塔天王晁盖在曾头市中箭而亡,宋江临时代理梁山大寨主之位。在办完晁盖的丧事后,北京大名府龙华寺僧人大圆和尚来到了梁山,在做道场之余与宋江、吴用等人闲聊,提到了玉麒麟卢俊义。
宋江久仰卢俊义大名,认为如果让卢俊义入伙梁山,就不会再惧怕官军的围剿。此时,智多星吴用告诉宋江,自己仅需略施小计,就能让卢俊义入伙梁山。宋江大喜,遂命吴用乔装改扮进入大名府,之后便有了卢俊义被官府捉拿及梁山大军攻破大名府的故事。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名不虚传”,意为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虚假的;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真实。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游侠列传》中的“然其私意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言,士不虚附。”
智多星吴用是梁山的头号军师,以足智多谋著称。不过,他的谋略水平究竟如何呢?从卢俊义入伙梁山的经过便能略见一斑。按照小说的描述,吴用与李逵进入大名府后,伪装成算命先生来到卢俊义家中,胡诌了一通卢俊义有血光之灾的谎言,留下了“卢俊义反”的藏头诗。客观而言,这个计策设计是不错的,也达到了目的。
此后,卢俊义来到了梁山脚下,遭生擒活捉。宋江亲自出马劝说,怎奈卢俊义坚决不肯入伙,宋江只好强留卢俊义几个月后将其放下山。就在卢俊义离开梁山之前,吴用特意释放了卢俊义的管家李固,并谎称卢俊义答应入伙梁山。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李固去官府告发,断了卢俊义的退路。
吴用的这个设计如何?其实是非常糟糕的。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卢俊义回到大名府后,立即遭官府抓获。管家李固贿赂铁臂膊蔡福,企图杀害卢俊义。尽管吴用派遣小旋风柴进贿赂蔡福,暂时保住了卢俊义的性命。但从本质而言,决定卢俊义生死的并非蔡福,而是大名府留守司梁中书。一旦梁中书决定处死卢俊义,以柴进孤身一人 是无法将卢俊义救出的。这也是吴用的第一个失误。
卢俊义被刺配充军至沙门岛,李固贿赂董超和薛霸,让他们在途中杀死卢俊义。如果不是浪子燕青及时出现,卢俊义将小命难保。吴用既然派柴进去贿赂蔡福,说明他也预料到卢俊义随时都有遇害的可能,但为何在派出柴进的同时不另外派其他的好汉进行策应和保护呢?从小说的描述来看,拼命三郎石秀和病关索杨雄都是后来才被派下山的,这个举动显然是晚了一步。
卢俊义被抓回大名府后,梁中书决定将其斩首示众。如果不是石秀挺身而出劫法场,吓得梁中书暂时放弃了处死卢俊义的决定,卢俊义也将性命不保。作为梁山的头号军师,吴用显然没有预料到会出现这种极端情况,这说明他的设计出现了巨大的漏洞。
与劫取生辰纲一样,拉卢俊义入伙也是吴用所施展的计策当中的一个重大失败。之所以如此,还是吴用考虑不周、水平有限所致。这也导致了卢俊义饱受折磨,险些因此而丧命。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