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陈寔遗盗。或梁上君子。
语义:原义指东汉道德模范陈寔,发现小偷藏在屋梁上,巧妙地以仁德教育感化他,促使他改邪归正的 故事。后来,人们幽默地把小偷称为“梁上君子”,意为,人们只要尊重宽容,而不是一味责罚小偷,给他改过机会,就会促使矛盾转化,让“小偷”变成“君子”。
又可比喻那种上不着天,下不落地,脱离实际的人。
(陈寔肖像)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寔传》,时岁饥民俭,有盗夜入其室,上于梁上。〔陈〕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实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二、东汉道德模范陈寔
陈寔〔104—187年〕,字仲弓,颖川郡许县〔河南许昌〕人,东汉道德名士,时人称作“德星”,为中华望族颖川陈氏始祖。
陈寔出身微寒,从小聪慧,立志勤学,坐立诵读,手不释卷。年轻时,在县里任小吏,县令邓邵慧眼识才,看他气质不凡,大可造就,便保送他,进太学学习。
后来,他曾担任颖川郡的督邮〔督察县乡、传达教令〕、功曹〔郡丞〕。桓帝时,司空黄琼,久闻陈寔道德风范,任命他担任山西闻喜县长。不料父亲去世,只做了月把县长的他,按礼制,便辞官服丧。桓帝永兴元年〔153〕,他守丧期满,又调任太丘长〔河南永城〕。
当年,陈寔从太学学成归来后,颖川县曾发生一起命案,县里杨吏怀疑是他所为,让他受到一场无妄的牢狱之灾。后来虽然得到昭雪,但却吃了苦头。不久,他做了颖川郡督邮,手握督察县乡官吏大权,杨吏恐惧,寝食难安。他听说后,不仅不记前嫌,还以德报怨,通过新县令,要主动面见杨吏,去安抚他一番。人们不理解,而他却说:“我毕生追求君子风范,如果和他一般见识,岂不与俗人无异?”杨吏听闻,连忙登门,赔礼道歉,俩人还成为朋友。
担任功曹时,中常侍侯览权势熏天,私自要太守高伦,任用他亲信为吏,太守无奈,打算安排为郡文学掾史。陈寔看到那人,不像可用之人,而侯览又不可得罪,为了太守的清誉,他就推荐到府外任职。那人果真不孚众望,引起民怨,人们都责怪陈寔,说他荐人不当,而他却一直默不作声,替太守顶着黑锅。直至高伦升任尚书,在辞别宴上,他才对众人说:“侯常侍的那人,陈功曹是替我安排的,人们都责怪他,其实,是我畏惧权贵造成的。陈君为人,好的推给别人,有过则归自已,他高风亮节,是真君子啊!”听说的人,无不赞叹不已。从此,天下都敬佩他的德行。
(许昌公园里的德星亭与德星塑像)
可是那时,整个东汉帝国,已进入生命晚期,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交相掌权,整个朝纲都坏了。当时,太丘县隶属沛国,沛相国胆大妄为,私自违法,加征赋税,陈寔申诉无门,无力抵抗,而又从之不甘,不愿昧着良心盘剥百姓,愤然解绶挂印,弃官回家,他说:“不做官则已,做官就要为民,不能为民,官不做也罢。”这就是他的为官之道。
三、“陈寔遗盗”典故本事
陈寔担任太丘长期间,他清正廉明,安抚以德,体恤以仁,劝课农桑,降低赋税,明喻法纪,减轻刑狱,倡导教化,淳化风俗,爱民如子,一心为民,在这里,留下了“牛车赴任”、“陈寔遗〔wèi〕盗”〔或“梁上君子”〕、“偷竹赠竹”、“慈恩店”等等,许多脍炙人口佳话。
经过治理,太丘〔河南永城县〕大治,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口繁衍,百姓安家立业,吏民其乐融融,交口称赞陈寔,说他是难得的好官。邻县百姓闻讯,也纷纷移民,迁居来此,太丘人口骤增。在农耕时代,丁口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最宝贵的社会财富,但是,为了避免邻县争讼,陈寔与他的助手们,只好规劝,遣送他们回去。
(梁上君子图)
可是这一年,年景不好,发生灾荒,民众困难。有天,小偷溜进陈寔家,潜伏在屋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他没有声张,更没有捉拿,而是把儿孙都召来开会。
在这个临时会议上,他正色训导,阐述做人道理,教育子孙,告戒小偷,他说:“你们人人都要努力上进,不要养成坏习惯,防止走上邪路。其实,做坏事的人,未必本来就坏,只是有了坏习惯,又不知改正,久而久之,习以成性,以致落到这个地步。”。孙子陈群不明白,问道:“爷爷,您讲谁‘习以成性’呀?”他手指屋梁,望着孙儿说:“讲的就是,这位梁上君子。”
小偷大惊,连忙跳下地,叩头认罪求饶。陈寔没有怪罪,反而劝导,说:“看你的样子,不像坏人,应该深刻反省,改过自新,做个好人。我知道,今年收成不好,看来当是贫困,才干这事的吧?”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