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动荡时期,当时也是礼崩乐坏,四处战乱。但是这个时期我国的老百姓的服饰却有了很大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老百姓都是穿什么衣服呢?这些衣服又是如何做出来的呢?
一.花样百出的服饰原料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老祖宗就发现树叶、兽皮和羽毛可以御寒蔽体,便开始别赤身裸体的状态。
到了夏商周时期,我国的老祖宗就已经学会了用简单兽皮来包裹自身,西周灭商之后,当时的老百姓变开发了缫丝和制作粗麻衣服的技术。
不过这套技术当时还是很少有人精通,毕竟这是西周贵族才有的专利,春秋战国开始之后,中原地区的人民开始接触到了这项“不传之秘”,进而发展出了更加先进的纺织技术。
就比如当时的晋国来说吧,当时的晋国靠近周王室首都也就是今天的西安,所以技术相对发达,晋人的服饰原料主要有皮毛、麻、葛和蚕丝。
1. 皮毛
皮毛是指动物的皮和毛,是人类最早的服饰原料之一。当时晋国普通百姓冬天穿的衣服,大部分都是家养的动物皮毛制成,如羊皮等。
可能您会疑问,难道当时的老百姓就已经掌握了家养动物的技术了吗?——没错,他们确实已经掌握了家养动物的技术,春秋时期的家养动物已经有了很多种类,比如猪牛羊都已经实现了圈养。
当时还有一种毛织物称为“霖”,这种就是指的由鸟类的羽毛织成的衣服,如此名贵当然只有贵族才能穿了。后来被更舒适暖和的“裘”所代替。“裘”是用皮毛厚重的动物——比如狼和狐狸的皮毛做成的衣服。
穿着时皮在里,毛在外。裘服同样是贵族才可穿着的服饰,一般老百姓可穿不起。制作时需用一整张或多张兽皮,常见的裘服有“羔裘”、“狐裘”。
《诗经·唐风·羔裘》中记载了一位卿大夫的穿着一一“羔裘豹祛”、“羔裘豹衰”。
所谓“羔裘”是用小羊羔皮制成的裘衣,“豹祛”、“豹衰”是指镶着豹皮的袖口,因豹皮花纹漂亮,故用其作袖口,使羔裘更加美观,可见当时贵族服饰的奢华。
此外,晋人打猎所获的珍贵兽皮,也做成“狐裘”、“貂裘”、“鹿裘”等,因其稀有、难得,在贵族里面都算是“硬通货”当时能够得到一件裘皮衣服都能顶得上一次战争赔款了。
不过当时社会差距非常大,上层贵族冬季穿貂裘,而贫贱的百姓只能穿粗布衣服,当时没有棉花,所以衣服几乎不能御寒,甚至连粗布衣服都没有。
2. 麻和葛丝
当时的老百姓冬季穿由动物皮毛做成的衣物,夏季则穿由麻、葛纤维和丝织品制成的衣服。普通百姓的主要衣料是麻布和葛布,麻、葛做成的衣服具有吸湿散热、凉爽透气的特点,特别适合夏天穿着。
不过和老百姓不同,上层贵族穿的大部分都是丝绸,肯定是高级的多了。葛又称为葛藤,根据《诗经·周南·葛覃》的记载,我们能清晰地知道当时人们是怎么采集和纺织葛布的,正所谓: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刘是镬,为稀为络,服之无教。”
刘是斩,割的意思,指割取葛藤,采集回去;镬是煮的意思,是将葛放在水中煮,“葛皮坚韧,将葛从茎上剥下后,放在热水中浸煮,进行柔化处理,使其变软,可以较容易地提取出白而细的纤维,然后纺织成布。当时老百姓平时的鞋子也有不少是葛做的,可以说是非常的受人欢迎。
3.蚕丝
蚕丝是晋国上层贵族的服饰原料,是从蚕茧中抽取的细长纤维,具有柔软平滑、极富弹性的特点,用蚕丝制成的丝织品穿着十分舒适。早在上古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开始使用蚕丝纤维制作衣服,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半个经人工割裂的蚕茧。
西周、春秋时期,各国的纺织业不断进步,麻、葛、丝、毛的纺织技术都得到了发展,不仅纺织品种增多,而且质量变好。人们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更换制作服饰的原料,使之更加适宜生活的需要。那么当时的衣服都长什么样呢?
二.丰富多彩的服饰样式
1. 帽子
当时的人一定要在头上戴上装饰物,成为首服。首服又称及发式头饰等。“头衣”,指一切系在头上的装饰物,包括贵族戴的冠,平民戴的束发等,当时有所谓的三头衣之称,也 就是:冕,弁和冠。
冕不是一般人可佩戴的,它是君王、诸侯及卿大夫祭祀时所戴的礼冠。冕的外面是黑色,里面朱红色,顶部是一块长板,前圆后方,叫做“延”,在延的前后端垂有玉珠,谓之“旒”(也就是那个珠子)。这旒的数目可是非常有讲究的,如果你要是搞错了旒的数目那可是有杀身之祸。
当时旒的数目一定要与佩戴者身份相应,天子十二旒(也就是天子有12颗珠子),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一丝马虎不得。如果弄错那就是僭越,相当于谋反。
我们再来说说弁,“弁”是一种次于冕的帽子,有爵弁、皮弁的区别,“爵弁”是祭祀典礼时所戴,又称“广冕”,形制如冕,有延无旒。
其颜色为赤黑色,红中带黑似雀头之色。“皮弁”为田猎、战伐或平日的时候戴在头上,主要是用几块白鹿皮拼接缝合而成,在各缝合处饰以玉石。鹿皮柔软且花纹美观,所以当时的诸侯用鹿皮做帽子十分常见,不过在今天可是不行的,毕竟鹿可是保护动物。
最后就是冠了,冠是身份的象征,只有贵族才可佩戴。冠有许多不同样式,如玄冠、高冠等。当时贵族阶层常戴的冠帽,用黑色丝帛制成,“上小下大”。平民不可戴冠,只能在发髻上裹巾。主要是为了整理乱发,防止头发披散阻挡视线,以利于劳作。
普通老百姓的头巾一般是青色或黑色的,故平民被称为“黔首”,这回您就知道所谓“黔首”代指百姓怎么来的吧。
2.衣服
说完了头饰我们再来说说衣服。当时的服装款式千姿百态,样式不一,但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我们不妨分别谈谈。
所谓上衣下裳制,即上体着衣,下体着裳,说穿了就是有衣服和裤子两件,这种搭配早在商朝就已经出现了。当时的上衣被称为襦,长不过膝,今天的汉服党们经常说的襦裙就是它了。
襦裙是当时老百姓的常服,当时老百姓还有礼服,称为“玄服”。根据规定,玄服是黑色,用布十五升,衣全四幅,每幅都呈正方形,长二尺二寸。
所谓衣裳连属制,就是将上衣下裳合并,连成一体,成为一种新的服装,大概类似今天的连衣裙。当时也称为深衣,说穿了就是现在的袍子。可见现在的衣服受影响之深。当时的长袍上面还有衣钩作为装饰。
带钩主要用于钩系束腰的革带,是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带钩由钩首、钩身、钩纽组成,其使用方法是将钩纽卡入革带的一端,再将钩首嵌入革带另一端的圆孔中,就可将革带固定。
腰系带钩在春秋时期十分流行,当时的墓葬里面随处可见这种玉石做成的带钩可见其流行程度。
3.鞋子
当时的鞋子也非常有特色的。也被称为“足衣”,当时的鞋子主要有两种,即为葛履和丝履。葛履指的是用葛绳编制的鞋,常在夏天穿着。而晋国贵族则着丝履,更有富者在履上饰有珠翠。
《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平原君派使臣到春申君处访问,见到春申君的“上客皆踢珠履以见赵使。”赵国使臣对自己夸耀赵国富有之事感到羞愧。“珠履”是用珠玉装饰的鞋子,可见上层贵族鞋子的华美。
春秋时期的穿着方式,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生活习惯的影响。春秋时期老百姓和贵族的审美观念、生活习惯,影响着春秋时期的穿着打扮。
如春秋时期妇女用梳蓖整理头发,之后形成了插梳的习俗,插梳便成为了后世的普通妇女流行的一种梳妆打扮;再如晋国男子常佩戴刀剑等饰物,因古时男子需外出打猎,常携带刀剑等等作为装饰,这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笔者认为:我们现在可以知道当时的服饰已经相当精美,也为后来的朝代华丽的服饰打下基础,现在的汉服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精品,也是继承了春秋时期的优良传统,可见中华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