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刘禅,通常都会把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的那句:
嗣子刘禅可辅佐,则佐之,如其不行,君可取而代之。
《三国演义》把这段直接简化成“扶不起的阿斗”。另一个关于刘禅的经典名句,就是刘禅对司马昭说的那句乐不思蜀,两个加起来,几乎就是坐实刘禅是废物的评价,可是刘禅真的废吗?
一、白帝城托孤先来分析第一个故事,刘备临终对诸葛亮的遗言“嗣子刘禅可辅佐,则佐之,如其不行,君可取而代之。”
除了这句,刘备还同时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两句话不仅体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同时强化了诸葛亮的权力,既然诸葛亮等同刘禅的父亲,那随时教育、鞭策刘禅就很合理。而刘禅即位后,也确实听从父亲的遗命,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益州牧,让诸葛亮实际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
蜀汉在诸葛亮苦心经营下,国力日强,多次北伐,对曹魏的威胁更甚于东吴,刘禅就这样当了十二年的太平皇帝。可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就转弱灭亡了吗?
二、刘禅自摄国事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将军政事务分开,先后任用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主政。可是上述执政者,均没有诸葛亮的威信,更别说拥有凌驾皇帝之上的权力。特别是在蒋琬死后,刘禅自摄国事,亲自主导蜀汉的政务。
这段时期的刘禅采取较为稳健的“须吴举动,东西犄角,以乘其衅”的策略,有意的放缓北伐的频率和进度。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姜维北伐失败是刘禅在后面扯后腿,但另一方面来讲,诸葛亮都没成功的北伐,换姜维就行?姜维大军北伐,在没有东吴策应的情况下,轻师远袭,大败亏输怎么办?段谷一败,不就说明北伐是具有高度风险的。
如此来看,刘禅不见得就是蠢,他对于蜀汉的国力有着清楚的认知。
三、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故事源自刘禅投降后,他被带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童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
席上司马昭先以魏乐舞戏于前,刘禅看的津津有味,接着轮到蜀乐舞时,蜀官尽皆堕泪,独后主依然嬉笑自若。酒至半酣,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刘禅这没心没肺的形象好像更加深刻。
可是如果只以刘禅没心没肺来看,笔者觉得又把刘禅看的太肤浅了,前面说到诸葛亮死后,刘禅再也没有把政治权力给单独任何人。就算大家很喜欢的姜维,他其实也是有相应的人事安排制衡,那就是将他的亲戚夏侯霸放在军中。
夏侯霸是曹魏降将,如果没有刘禅的支持,他在蜀汉根本就待不下去,所以夏侯霸 的靠山就是刘禅,他不可能也无法背叛刘禅。从这些人事安排,都可看出刘禅不是完全没有政治嗅觉。历史上征蜀成功的邓艾,可是因为擅自恢复蜀国官员的职位,拜刘禅为骠骑将军而被杀。
以刘禅对政治的敏感,不可能没察觉司马昭问话隐含的试探,刘禅这样的回答,可说成功的松懈司马昭对他的警惕,使自己免除了杀身之祸。
四、平庸君主
当然笔者也不是推崇刘禅为古今少有的天才,刘禅对于宦官黄皓的宠信,败坏了蜀汉的政治风气,还是刘禅的一大缺点。
姜维和诸葛亮之孙诸葛尚都曾想杀黄皓,可是都在刘禅的维护之下失败。但刘禅虽然宠信黄皓,黄皓可是不能主导朝政,他所做的一切,都在刘禅政略允许的范围之内,对于蜀汉政权并未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因此蜀汉的灭亡,有着多方面的深层原因,不能完全归咎刘禅的无能。刘禅虽然庸碌,但还不至于到弱智的程度。究其根本,蜀汉国小力弱,配上一个平庸的国主,那自然是大不幸。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