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五瑞兽之一。据说它有羊的头,狼的蹄子,尾巴是龙尾形状,身上长满着龙鳞。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虚构的动物。人们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凡是麒麟出现的时候必定代表着祥瑞的道来,不仅如此,麒麟和儒家文文化是分不开的,麒麟代表着内心宽广德才兼备,同时也象征着威严。
当然这样的形象都是杜撰出来的,没有人见到过真正的麒麟。可是在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带回来了两只麒麟,朱棣大呼祥瑞降临,如今的画像惹人发笑!
郑和年轻时就侍奉着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皇上对此十分信任,并让其担任太监,并且赐名姓郑。但是郑和并不是像影视剧中的太监那样一副娘娘腔的样子,他熟读兵法,有着较高的军事才能。而且朱棣要求其下西洋时,正值壮年,完全可以胜任这份工作。
郑和下西洋的举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外交家,郑和也因其展现出出色的外交才能让大明的国号闻名世界,赢得世人的尊重。
但其实朱棣命令郑和下西洋其实是有私心的。原来朱棣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才要求郑和下西洋的。因为当时的朱棣夺取了权位,而旧时的皇帝下落不明,总有一些臣子怀念旧时皇帝,这给朝廷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朱棣想要以绝后患,才派最亲近的臣子郑和,下西洋去寻找朱允炆。
虽然他的目标并不是促进文化交流,但却造成了一番功绩。在下西洋的过程中,朱允炆没有找到,反而见到了不少新鲜奇特的事物和国家,于是郑和下西洋的行程目的便改变了,开始以交流和探索为目的,在海上游历。
当然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一次就结束的,他一共下了7次,每次都能带来不同的成绩。他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想想看,240多艘船浩浩荡荡的出海的场景是多么的令人震惊。但是郑和的出行并不是想象的一帆风顺,第一次下西洋就遭遇了海盗,但郑和没有有损大明的威严,靠着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将这些海盗们尽情的剿灭。与此同时也安定了大明的边疆,立下了汗马功劳。
郑和第2次下西洋访问了如今的泰国,印度等地区。那时的国家与如今大不相同,说文化也有所差异,郑和并没有采取傲慢的殖民态度,而是抱着交流的心态,与他们进行宗教文化上的交流。第3次下西洋时来到了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区,同样遭遇了敌国的袭击。郑和全然不惧,面对5万大军围攻,他竟然出其不意直接将其王城攻破,险些灭了敌国,可谓是扬大明的威风。
而后郑和第4次下西洋的时候绕过了阿拉伯半岛,远到了非洲地区。这大大拓宽了当时人们的见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到地球。第5次,第6次,第7次郑和依旧前往不同的国家,也遇见了不少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并详细的记录。
一次旅途后,郑和还带回来两个动物,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台北故宫中收藏的《明人画麒麟沈度颂》便记录了这一时刻。
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人们只是从书上了解,并不知道真实相貌。而郑和带来的这个动物,其他人也是见所未见,面对如此神奇的东西,人们就开始往祥瑞的方面恭维,于是说这种神奇的动物是麒麟。朱棣对此深信不疑,甚至派画师记录场景。
画作流传至今,现代人看来却是啼笑皆非。画面上的动物连6岁的孩童都再熟悉不过,只是普通的长颈鹿而已。一想到古人将长颈鹿供奉为神明,就觉得他们真是太没有文化了。
其实不然,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揣测古人。在当时皇上说他是瑞兽是麒麟,那么他就是麒麟。更何况长颈鹿的到来,也给国家带来了希望,认为他的出现会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因为当时的人都很迷信,认为祥瑞只会在降临在明君面前,朱棣深信不疑。也许朱棣是想寻求心理安慰,毕竟他夺得王位的故事并不光彩。按照传统,朱棣不应当成为皇帝的,只不过是因为他发动政变才获得的王位,为此也成为了很多文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所以这个奇妙生物的到来,正好给朱棣一个引子,这是宣告天下自己当皇帝是正统的也是正确的,所以才会有祥瑞的到来。所以朱棣对麒麟十分的照顾,对于麒麟的吃喝拉撒,他都要上心,甚至会把能观赏到麒麟看作是一种奖赏。
然而现在总有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把长颈鹿和麒麟画成等号。其实不然,长颈鹿就是长颈鹿,麒麟就是麒麟,两者虽然在某个特殊的节点上混同了,但是并不代表麒麟的真身就是长颈鹿。麒麟依然是我们想象中的锐兽,也是中华文明的图腾,长颈鹿只是来自非洲的生物,两者不能混合。
根据以上讲解,我们了解到郑和下西洋带来的趣事。不由得深刻的感慨,文化的交流对于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十分重要的,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只有走出国门,才能扩开自己的视野。而不是像清朝一样,固步自封闭关锁国,认为天朝上国无所,如此的愚昧和自大只会让自己陷入绝境。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