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视作品中有种“一挂就不打仗”的神器
我国古代历史悠久,朝代更迭也是较为频繁,而朝代的更迭又不可避免的要有打仗和流血冲突。不过在流传下来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和现代的影视剧中,无论交战双方的将领在前面打的有多激烈,只要在阵前高挂上一块免战牌,对垒的两军就像有默契一样,自动停下。比如《三国演义》中就是这样,其中一段是曹魏的司马懿高挂免战牌,气的诸葛亮无可奈何。
效果显著的免战牌真的存在于历史中吗?
打仗可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一场战争除了要消耗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外,更会起到一个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作用。如果本来是大优势,那么劣势一方挂上免战牌就不打了,那对优势一方来说也太“不公平”了。
所以,免战牌的真实性非常值得推敲!
虽然没有真实的免战牌,但是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却存在着几样“无形”的免战牌。
二、“免战牌”有哪些规矩和智慧
大家都知道,春秋是一个讲究礼数的时期,可就算再讲究,免战牌也是没有的,但是却有着一些免战的规矩。换句话说就是,得按“套路”打。
比如,不能俘虏年纪大的老人,不能伤害无力反抗的受伤敌人。而且两国打仗,也一定要先提前“编好”理由,并约定时间、地点和场合,如果敌人没排好阵型,也得先等着。如果哪一方要是实行“闪电战”的战术,那可是为人不齿的。
另外,如果敌方有点意外情况的话,那还得改约日期重新打。
这些现在看起来有些好笑的规矩,在当时可是受到各国的一致认可。当年,秦国与晋国约战于韩原,早就站好队的秦国,愣是等到了晋国列好方阵后才开始进攻。
除了不能放冷枪外,礼不伐丧那更是必须的。比如齐晋大战时,正好赶上齐灵公去世办丧,两国又果断的默契退兵。
“讲究”可以,不过要分时代,当年宋襄公的泓水之战就是吃了这个亏。而当规矩真的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时候了,那也就没什么用了。
战国之后,“免战”更多是因为其中一方拥有 的优势,根本不需要全力的冲击就能获胜,而且还反倒使另一方陷入两难的境地,比如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几次消耗战和安史之乱时期的潼关战役。
这类的“免战”,更多还是因为处于进攻的一方因为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不敢贸然进攻,退兵的又心有不甘。处于防守态势的一方虽然是选择稳守会更好,只是长时间的对峙下,对城内的粮食等补给也是种巨大消耗。这个时候,无论是攻守双方都不太好过,而对双方意志品质的考验,就重要的多了。
“免战”除了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更是交战双方在心理上的较量。汉宣帝时期,大将赵充国率兵进发河西,征讨羌族叛乱。
这边汉军的车马辎重大兵压境,却也只是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主动“免战”。虽然汉军没用一兵一卒,却是在暗地里故意的散播流言,本来看到汉军压境就心虚的叛军们,反倒发生了内斗。最后,汉军几乎未付出什么牺牲,就顺利平叛了。
以“免战”来拿捏对手的心理,也被明朝皇帝朱棣所体会过。当年朱元璋病逝之后,朱棣对圣旨不满,想要武力夺位。朱棣率领大军直奔当时的重镇济南城,眼看着就要获胜了,山东参政铁铉突然抱着朱元璋的画像登上城楼。朱棣果然毫无办法,最后只好选择了乖乖退兵,而朱元璋的画像承担了“免战牌”的作用。
比起免战牌的使用智慧外,还有一些令人叹息,甚至感觉耻辱的经历。
因为免战牌在某种角度看来,就是军力衰败、王朝颓势的缩影。
三、“免战牌”背后的耻辱
明朝末年,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轰轰烈烈的展开,以闯王李自成为代表的起义军如浪潮般席卷中原。
从《明史》中的记载的翻译成白话文看就是“农民军前进,官军拦路,双反阵前先是一番友好协商,最后农民军拿些买路钱,官军也就会果断放行”。
一个“免战牌”带来的是一个快要失去自主的王朝,一支失去军魂的部队,更是一个落后挨打的耻辱年代。
此种惨案虽已过一百多年,不过其中伤痛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和深思。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