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卡本品牌故事|跨越时空30载,卡本用理想筑梦厦门
1991年12月19日,新中国第一座跨海公路桥梁——厦门大桥建成,从此开启了桥隧新时代。
30年后的同一天,厦门大桥成功“扩容”,以改造加固后的全新姿态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这个全国 规模最大的跨海大桥改造加固项目,也见证着卡本人砥砺奋进的足迹……
一、敢于挑战,“全国首例跨海大桥改造加固项目”我们接手
时间回到2018年底,卡本北京办公区的一通电话响起,有关厦门大桥改造加固的消息让高级销售经理孙铭阳为之一振。
彼时的厦门大桥日均车流量已达8.5万辆次,高峰期更是远超负荷,为改善其通行能力及结构状况,厦门大桥“四改六”的改造加固需求被提上日程。
(改造前的厦门大桥)
这次改造有多难?
在3.581公里的道路中,包含高崎引道、跨海主桥、集美立交三部分,项目计划在一年内完成16000余平碳布和8800余平水下玻纤套筒的供应与施工,全程技术和供应难度居高不下。
在此之前,对方也联系过其他企业,但紧迫的供应时间及非常规形状的产品需求,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
但孙铭阳选择冲在最前。在接到消息后的短短3天里,他与项目设计院、业主等建立了全面联系。“当时甚至因为时间紧迫,我和项目部领导在酒店大厅聊了一个多小时。”
通过这次交谈,对方对于此次项目的加固工艺有了全新认识,态度也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点头认可。而孙铭阳的精心准备最终也为卡本赢得了这个项目,并有了能进行项目工艺及施工问题交流的技术交底的机会。
(孙铭阳工作照)
二、定制开发,守护路桥安全暗藏“玄机”
本次项目采用了大量的新工艺、新材料,这也意味着其生产施工都是“未知数”,也定会遇到许多难题。
水下玻纤套筒的桥墩修复便是其中之一。
历经30年的海水冲刷,厦门大桥桥墩已出现混凝土脱落、海水侵蚀等病害,而水下玻纤套筒加固系统便能通过环氧灌浆料与套筒形成统一整体,帮助桥墩隔绝外部侵蚀,并进行修复保护,避免因侵蚀造成桥墩承载力不足,引发坍塌等安全事故。虽然在此之前已经有了很多常规尺寸的施工经验,但是此次的棱台型桥墩具备一定倾斜角度,若按经验设计将无法施工。
(水下玻纤套筒模型)
卡本产品应用工程师李风宁在听到消息后率先行动,仅四个小时便给出了首版方案。然而专家们又提出,如果据此安装,桥梁外的吊装带不够美观,也无法满足粘结性要求。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李风宁与同事们做测量、改方案,但一连多个方案都被证明无法满足需求,设计一时陷入僵局。
后来,李风宁偶然想到有一种叫工字钢的东西:“我们可以模拟它的形状,在套筒内安装工字型限位器呀,增加与灌浆料粘结性的同时又解决了美观度的问题!”按照这个思路,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他又成功设计出三版方案,并开始协助准备技术交底。
2021年3月6日,技术交底正式开始。
在会上,仍有人对这种新工艺的加固效果表示担忧,但卡本凭借对于新工艺以及施工要点的讲解打消了大家的疑虑,方案更是获得了大家的连声称赞:“方案很不错!”
(技术交底现场)
终于,方案确定,项目正式开工!
三、高质履约,凝心聚力筑大国之梦
厦门大桥改造加固工程是厦门“交通大提升”的重要项目之一。为保证产品施工质量,卡本派出李风宁到现场进行施工指导。
由于项目 的参考只有施工图纸,而一点点现场实际的误差都可能导致套筒无法准确定制化生产。因此,李风宁顶着近40℃的高温,在现场与施工人员多次沟通原桥测量部位,最终才获得了最为准确的实际数据投入生产。
(现场施工中)
“哪怕只有1mm的误差,我们也不能忽略。”他说,“我们希望能将结构安全这件事做得更好。”
然而施工时他又发现,由于墩柱存在一定斜度,施工空间又有限,导致拼装一个墩柱就需要两天。如何在狭小的空间内做好快速衔接,也成了摆在卡本面前的巨大考验。
在了解情况后,李风宁当晚便进行了调整,将方案发到业主处时已是凌晨两点。而优化的方案通过拼装尺寸以及紧固带和套筒的间隙调整,使拼装效率提升了近一倍,安装尺寸也几乎0误差。
(现场施工后)
2021年12月19日,厦门大桥实现全幅通车。改造后的厦门大桥更加稳固宽阔,可节约近一半的车辆通行时间,全面增加了百姓出行的幸福感与安全感。卡本的产品与服务品质也获得了业主与相关领导的一致认可。
30年间,厦门大桥创下了国内多项“第一”的纪录: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采取公开招投标;首次采用当时业内 的移动滑模技术; 全国规模最大的跨海大桥改造加固项目……
而在这些“第一”背后,凝聚的正是无数建设者的使命担当:执着技术、忠于品质、追求卓越、成就美好。
美好生活的画卷正在不断绘就,而卡本,也从未止步。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