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宜宾市肉牛产业发展“1+N”联动机制现场推进会在筠连举行,参会专家、企业及相关部门共同探讨“政府+部门+银行+保险+担保+基层组织+合作社+养殖户”的肉牛产业发展“1+N”联动机制,各区县也根据实际情况,学习“1+N”联动机制的先进模式和典型经验,以此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2015年4月,宜宾市肉牛产业发展现场会在筠连召开,推广五丰村“母牛繁犊牛、三年五头牛”的肉牛养殖经验。国家肉牛专家将五丰村的这条经验总结为“山繁川育、藏牛于户,小群体、大规模”的“牛滚牛、低成本扩张模式”,被誉为是最适合中国南方肉牛产业发展的模式,并倡导在中国南方各省区推广。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筠连县在肉牛发展产业上推陈出新,将肉牛养殖迈上了新的台阶,这是为什么呢?
建卡贫困户养牛看到希望
“我前两年因为车祸致残,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在筠连县双腾镇德胜村,该村四组村民陈光银告诉记者,在2015年以前,他的主要经济来源除了种植传统农作物以外,就是在农闲时打点零工,每年的收入只能维持他和80多岁母亲的基本生活。“40来岁了还没结婚,就是因为穷。”
2015年4月,陈光银在筠连县相关部门的带动下,向银行贷款3万元,购买了4头母牛,开始了肉牛养殖。“十多年前我也养过牛,技术难度不大,我有信心养好牛。”陈光银说,他在自家的田地里种了草,方便饲养肉牛。“现在每天我就割草、拌料、喂牛,还有就是照顾老母亲”。
现在,陈光银已经养殖11头肉牛,其中4头在2016年下半年就可以销售了。“初步估计能卖到4万元左右,卖了的钱又继续买牛。”陈光银说,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来看,养牛确实能够脱贫致富。
“你不要看他现在是建卡贫困户,现在养起了牛,已经有两家人来给他说亲了,用不了多久就脱贫脱单了。”德胜村村主任陈道乾在一旁说,陈光银肯吃苦,脱贫是没问题的。
肉牛产业发展的“双腾模式”
双腾镇地处乌蒙山余脉,位于筠连县西北部,幅员面积92平方公里,辖16个村(社区)、95个村(居)民小组、2.4万余人。镇内生态环境良好,牧草资源十分丰富,河流密集,兼有大小水库、山坪塘8个,灌溉系统完备,肉牛产业发展条件优越。
双腾镇党委书记韩宗明说,双腾肉牛产业发展“1+N”联动机制推行以来,镇党委、政府积极行动起来,将肉牛产业作为继茶叶、苦竹、旅游产业的又一支柱产业来抓,确定德胜、酸草、苔草、曹岭、新田、云丰、柏胜、桐榜等8个村为肉牛产业重点村。
开专题会、发放资料、邀请专家、分析行情、算经济账……筠连县肉牛产业“1+N”联动机制工作会后,双腾镇通过多种形式打消村民养牛的顾虑,领着村民学习养牛致富实用技能和先进经验,树立群众“养牛致富”的信心。
同时,积极鼓励村组干部率先带头,为群众做好示范,德胜村主任、酸草村会计率先修建养殖场,养殖近150头牛,其他村组干部每户养殖5-10头,起到了极好的带头引领作用,打消了群众顾虑,村民纷纷养殖肉牛。如今“农村要想富,养牛来帮助”的意识已经深入群众的心坎,全镇广大农户养牛热情空前高涨。
此外,考虑到镇内村民普遍资金少、抗风险能力低的实际,双腾镇镇党委、政府会同村组干部,商定借鉴筠连镇“五丰”模式,以适度规模、家庭散户养殖方式发展肉牛产业,避免资金链条断裂的风险;另一方面,鼓励农户参保投保,实现农户养牛保险全覆盖,有效减轻了肉牛养殖户应对自然灾害、疫病、养殖技术带来的风险;再一方面,主动与县畜牧水产局等单位联系,组织肉牛养殖培训,提高农户养殖技术,降低养殖风险。
目前,双腾镇肉牛存栏8270头,其中母牛3556头,比2014年分别净增长2907头和1522头,力争到2020年全镇肉牛存栏达2万头。
筠连县推广“1+N”联动机制
筠连作为资源大县,曾因煤而兴。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和煤炭行情下滑双重影响,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筠连县委、县政府提出“转型调结构、创新求实效”的工作基调,并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牧草资源丰富、养牛传统好等实际,把肉牛发展作为推进产业转型、提高农民收入和脱贫攻坚的主要产业来抓,肉牛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但是,在筠连肉牛产业发展初期,受制于各方面的情况,遇到很多困难。据筠连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困难包括受资金、技术制约,农民养牛缺乏信心;财政资金欠缺,乡村支持有心无力,带动作用不明显;受农业风险大、收益低、农村不良贷款率较高等因素的影响,银行放贷信心不足。另外在肉牛疫病防控、市场价格波动等风险的共同作用下,保险机构不愿意开展养殖保险业务。
针对这些困境,筠连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步探索建立了肉牛发展“1+N”联动机制。“1”指县委、县政府。“N”就是职能部门及乡(镇)、科研院校、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政府担保基金组织)、肉牛养殖户(加工企业)。“+”是指管理服务、技术交流、院校合作、资金结算、市场营销、加工增值、信息共享等互相密切合作的纽带。
具体来说,就是在当地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政策指导、技术支撑、平台服务支持下,以诚信为基础,以养殖户(企业)为主体,以银行为依托、以财政和保险为保障、以利益为纽带的多方合作新机制,是集政策、资金、项目撬动、技术服务、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政策保险、风险防范、信用意识培育等为一体的肉牛产业发展系统工程。
3769养殖户获1.17亿“好牛贷”
从事养殖业,除了技术和场地外,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资金,这也是大多数养殖户最头痛的问题。
在筠连“1+N”的实施中,金融支持力度很大,作用非常明显。筠连县农商行探索信贷支持肉牛养殖的思路,并依据信贷管理制度、办法等规定,结合农户资金、劳动、养殖技术、草山资源等条件,量身定制了“好牛贷”信贷产品,并迅速在全县具备养殖条件的乡镇推行。
据介绍,“好牛贷”是县农商行面向筠连县境内从事母牛、肉牛养殖的个人、法人和新型农业主体等发放的养殖业贷款。
“好牛贷”根据场所与规模、劳动能力与规模、草山面积与规模测算后,在充分考虑养殖风险的前提下,可提供母牛每头 8000元、肉牛每头 6000元的贷款;对养殖条件较好、规模较大、资信良好,没有相关经营证照,但具备村(组)、乡(镇)证明及影像等佐证资料证实用途的养牛户,可提供 50万元的贷款。
其中,母牛养殖贷款的期限为两年,肉牛养殖贷款的期限可签订二年循环借款合同,每次支用时间不超过12月。按季结息,到期一次还本。另外贷款优惠上对建卡贫困户、限定养牛户(散户人均养殖20头以下、大户人均养殖50头以下)、母牛养殖户贷款可全额使用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并享受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优惠和政府财政贴息;对筠连农商银行自营贷款发放的“好牛贷”,享受基准利率上浮50%的利率优惠。
截至2016年7月,筠连县农商行共计向3769户养殖户发放“好牛贷”1.17亿元,其中523户建档贫困户1435.6万元。许多村实现了肉牛养殖整村推进,为贫困群众造血式脱贫创造了条件。
农户养牛政府补贴八成保险
“虽说牛比较好养,但是只要是动物就会有疫情,病了死了怎么办?”“一头牛的成本好几千呢,要是死了要种好几年的庄稼。”“养牛不像鸡鸭鱼,死了就亏大了。”……发展肉牛之初,不少村民都有担心,牛死了怎办?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宜宾中心支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公司在抢抓市委、市政府致力将“宜宾肉牛”培育成为继“宜宾酒”“宜宾茶”之后的第三张农业名片的政策机遇,将保险与肉牛产业联动作为公司农险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迅速把业务范围拓展到肉牛产业保险上来。
据悉,平安财产保险推出养牛保险,按照母牛420元/头/年(一次性购买两年)、肉牛350元/头/年的保费标准,农户自行承担保费的20%,剩余80%保费由政府予以补贴,免赔率为每次事故损失金额的10%, 每头肉牛可获赔4500元、母牛可获赔6300元。
“肉牛保险,解决了养殖户养牛的后顾之忧,坚定了养殖户养牛的决心,让养殖户真正做到‘敢养’,为筠连农商行分担了一部分信贷风险,让筠连农商行做到‘敢贷’。”平安财险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平安财险连与筠连农商行签订肉牛农业保险合作协议,委托农商行代理支公司对承保资料及保费进行收集,并按月结算劳务费。在筠连18个乡镇成立三农服务站,聘用当地人员担任农险协保员,方便养殖户在出险后第一时间进行案件的现场查勘和核实。2016年7月底,宜宾中心支公司共接出险报案107起,赔款达51.48万元。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