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家称目前无证据表明新冠有后遗症 感染者康复出舱后已基本不具备传染性
据环球时报,一项来自国内科研团队的验证性研究数据显示,相较于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和随后出现的其他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呈现几何级数下降。
自从2021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奥密克戎为需要关注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以来,一年时间里,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重症和死亡的致病力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日,一项来自国内科研团队的验证性研究数据显示,相较于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和随后出现的其他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呈现几何级数下降。
香港大学研究团队联合海南医学院热带转化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于今年年初发表在知名科学杂志《自然》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于2021年11月出现的奥密克戎B.1.1.529变异株,在人体肺上皮细胞Calu3和肠上皮细胞Caco2中的复制能力明显减弱。在人类肺上皮细胞中,奥密克戎毒株的复制效率比原始株低三倍多。阿尔法、贝塔和德尔塔则相反,这些变异株的复制效率都与原始毒株相似或高于原始毒株。这项研究在人源ACE2转基因小鼠中建立的感染性动物模型进一步证实,与原始毒株和其他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小鼠体内的繁殖能力和致病性减弱,所导致的死亡率也 。
本月中旬,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病毒学实验室研究部门负责人尼尔杰·范·多雷玛伦等人,在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这篇论文指出,在恒猴中建立的感染性动物模型显示,感染奥密克戎BA.1或BA.2变异株的恒河猴,症状远低于感染德尔塔毒株的恒河猴,通过对恒河猴鼻拭子测试、支气管细胞采样和肺组织细胞采样显示,感染奥密克戎BA.1或BA.2变异株的恒河猴体内病毒载量显著降低。
关于新冠病毒变异株致病力和毒力的问题一直是国内科研团队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近日,一项由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开展的实验,也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已经下降的结论进行了充分地验证。
武大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病毒体外感染实验中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人肺细胞(calu-3)的能力显著低于原始毒株,在细胞内的复制效率比原始株要低10倍以上。
同样在小鼠感染模型中也发现,原来只需要25-50个感染剂量单位的原始毒株就可以导致小鼠死亡,而奥密克戎毒株则需要2000以上感染剂量单位才能使小鼠死亡。并且小鼠在感染奥密克戎后的肺部病毒含量比感染原始毒株低至少100倍。
蓝柯表示,以上这些实验结果均可有效表明,相较于新冠病毒原始毒株,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已经大幅降低。这提示我们对于奥密克戎不必过于恐慌,对于普通人群而言,在疫苗的保护之下,新冠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性已经大不如前。
新冠有无后遗症?
据人民日报消息,目前,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后,绝大多数为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极少发展为重症的情况,已得到广泛的知晓和认同。但依然有不少市民担心,一旦感染,康复后会不会留下较为严重的后遗症?
11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总领队崇雨田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大家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作出解答。
崇雨田说,当前,新冠感染者在康复出舱后已基本不具备传染性;即使是复阳,也不太可能传播病毒,对于社区来说是安全的。
对于全世界都关心的后遗症,崇雨田表示,后遗症在医学上是有定义的。“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
而对于新冠感染者来说,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有的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 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但崇雨田认为,尚不能将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
新冠感染康复后,还会不会“二次感染”?崇雨田首先明确,康复者对病毒有抵抗力,在短时间内、对同一种病毒株而言,不会二次感染。
但新冠目前感染后免疫时间有限,不是终生免疫,随着时间延长、有新毒株出现,仍有可能感染,但感染机会小。“大概在三个月左右不会再次感染;但超过这个时间,或有新的变异毒株出现,还是有可能再次感染。”
至于再次感染后,症状会不会变重?崇雨田坦言,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现在一个地区连续两次大规模感染的情况,可观察的数据很少。
人民日报: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
12月1日,人民日报刊发题为《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的文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对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如何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进行了解读。
问:部分地方新冠病毒感染者人数不断增长,有人反映被封控的频率比以前更高了,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答:近期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不是针对疫情防控本身,而是集中在防控措施简单化、层层加码、“一刀切”、忽视群众诉求等方面,有的地方随意扩大管控区域和人员范围、一封了之,有的封控后长时间不解封,有的地方未经批准、动不动就“静默”。今后,各地要根据检测、流调结果做好风险研判,精准判定风险区域。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减少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要持续整治层层加码,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及时回应和解决。
问:一些地方长期封控给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也让群众产生了焦虑情绪。这种情况应该如何避免和纠偏?
答:长期封控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还容易造成焦虑情绪,这种情况必须予以纠偏和避免。各地要进一步加强高低风险区划分标准的培训,组织做好风险区域划定和管理,原则上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大高风险区域划定范围,但要及时通过核酸筛查和疫情研判,快封快解。对风险人员的判定要以现场流调为依据,不得通过时空伴随扩大范围,造成大面积的“误伤”,最大限度降低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对高风险区既要严格管控,做到“足不出户”,也要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满足群众基本生活和就医用药需求。同时,做好封控隔离人员的心理疏导,加大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帮助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
问:奥密克戎变异株与原始株相比,致病力有什么变化?
答: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与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的致病力和毒力明显减弱。国外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之前原始株和关切变异株,这既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也可能与人群接种疫苗免疫水平提高、及时干预治疗等因素有关。
我国新冠重症及其关联死亡处于较低水平,这与我们积极的预防策略和统筹优质救治力量有关。中医药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有基础性疾病、高龄和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如果感染了奥密克戎变异株,仍然可能会出现一定比例的重症。
问:哪些人感染后患重症的风险更大?
答:第一,老年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引发重症的危险人群,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更是重症的高危人群。第二,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在临床中,有基础病,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以后引发重症的风险更高。第三,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建议没有禁忌症、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应当尽快接种新冠疫苗,符合加强接种条件的要尽快加强接种。
问:疫苗接种在预防重症、死亡等方面效果如何?
答:现有的疫苗对降低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导致的重症和死亡仍然有较好效果。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感染新冠病毒以后容易发展成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接种新冠疫苗的获益是最大的。
问:有部分民众担心做核酸时造成感染,如何避 测时的感染风险?
答:核酸采样是核酸检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采样的组织管理和规范操作非常重要,既要保证采样的质量,同时又要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首先,在采样点的现场组织管理方面,要设立清晰的标识,规划好进出的路线,所有被采样人员都能够保证单向流动,同时要明确采样流程和注意事项,要加强采样秩序的维护,指导公众做好在采样过程中的个人防护。
其次,个人在进行核酸检测采样过程中要规范戴好口罩,不聚集,同时与前后的人保持一米以上距离,自觉服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引。采样过程中,要等前面的人走后,采样员完成手部消毒以后再上前。同时,在采样的时候,被采样人员不应触碰采样台上的任何物品,采样后还要尽快戴好口罩,迅速离开采样现场。
最近,有的地方尝试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核酸自采工作,但要特别注意自采核酸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要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同时要做好组织实施,加强技术指导。因为采样的质量规范性和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即便是自采核酸,也要保证采样质量。
对于核酸检测工作,我们历来严格检测资质的准入和质量控制,不断优化技术规范,同时重点加强对检测机构,包括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今年以来,多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监管中发现检测机构存在一些违法违规问题,而且都进行了严肃处罚。有的违法机构和个人还被追究了刑事责任。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对于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严重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