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史上最严电池令”发布,新能源车能否赢回信任
希望各家车企吸取小米汽车事故的教训,从“速度竞赛”转向“安全优先”。
2025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正式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从行业技术储备升级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并计划于2026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

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新规,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迈入全球最严苛行列。
此次修订主要涉及以下几点:
一是热扩散测试升级:取消旧版“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的缓冲期,直接要求电池系统在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同时需确保烟气不进入乘员舱,且报警信号仍需在5分钟内触发。
二是新增测试项目:包括底部撞击测试,模拟车辆行驶中遭遇飞石或异物冲击,要求电池包在直径30mm钢球以150J能量撞击3次后无泄漏、无起火爆炸。还有快充循环测试,防止因快充导致的性能衰减。
三是观察期延长:热失控后观察期从5分钟延长至2小时,所有监测点温度需低于60℃,为救援争取关键时间。
新规的出台显然与近年来频发的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密切相关。以2025年3月的小米SU7高速碰撞事故为例,车辆在撞击后剧烈燃烧,引发公众对电池安全的广泛质疑。
尽管事故原因尚未公布,但该事件暴露出两大行业痛点:锂电池热失控的难以避免性与灭火救援的滞后性。
“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99%的原因在于电池起火。”一位长期研究电池的专家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火灾案例中,电池热失控占相当大比重。工信部此前指出,现有技术虽能延缓热失控,但无法彻底消除,而救援难题更让事故后果雪上加霜。新规通过延长观察期和强制“零燃烧”,正是针对这一矛盾提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对行业来说,这一新规无疑意味着技术门槛提升,加速优胜劣汰。
头部企业优势可能进一步凸显。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已提前布局无热扩散技术(NP技术),宁德时代更宣称其NP 3.0可实现“热失控不冒烟”,技术储备远超新规要求。
中小厂商则面临生存危机。有证券机构分析指出,新规将迫使中小厂商投入高额研发资金改造产线,或转向固态电池等高成本技术,部分企业可能因技术壁垒被淘汰。
从消费者的视角来看,这也是一次安全与成本的博弈。
符合新规的高安全性电池可能导致车辆售价上涨,但长期看,安全性能提升将降低保险费用、延长电池寿命,并减少因事故导致的维修成本。市场或分化出“高安全溢价”与“性价比”赛道,消费者可按需选择。
但更重要的影响是,小米汽车事故后,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安全信任度受挫。新规通过强制标准,有望消除“自燃恐慌”,重树市场信心。
接下来,车企宣传策略也将转向“求稳”,避免过度承诺,误导消费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新规为已获批车型提供1年过渡期(2027年7月前需完成改造),但需严防企业利用政策漏洞“换壳”逃避责任。
截至2024年2月,有调查显示,仅78%企业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剩余22%若无法达标,需坚决淘汰,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希望各家车企吸取小米汽车事故的教训,从“速度竞赛”转向“安全优先”,让热失控监测、阻燃材料等技术创新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安全是新能源车的“生死线”。“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自选项变为强制项,不仅是技术标准的升级,更是对行业责任与消费者生命的庄严承诺。
政策落地后,唯有严格执行、淘汰落后产能,才能真正实现“良币驱逐劣币”,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从“量”到“质”的跨越。
安全没有妥协余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