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 拍卖资讯 > 正文
2012年07月09日 10:55 东方早报
肖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作为一个散客般的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在参与上海青年美术展览组织工作的同时,与乐坚编了一本《上海中青年画家专辑》。而大多数日子是到幼儿园接送女儿,空暇时也不晓得是什么原因注意上了刚开始的古籍善本拍卖,现在看来完全是性情所至,因为也无意成为一名藏书家。
我记得古籍善本拍卖首开先河的是中国书店在北京天安门东侧的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二殿内举办的“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那是1993年9月22日下午。第一位通过拍卖会竞买成功者是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赵东鸣,从此,尘封千百年的古籍善本及稀见图书进入了拍卖市场。
上海比北京晚了三年,1996年的9月22日朵云轩推出首届“古籍版本”拍卖会。这才使中国文化经济中心的上海显得有些异样,更为异样的是,此次推出的古籍善本底价比北京几大拍卖行推出的古籍善本底价,要低三分之二左右。以拍品之一的光绪刻本《钦定书书经经图说》(16册)来分析,便可明白个中奥妙。此部书为清末皇家内藏印本,版式宽宏。不说其版刻之精、印刷之美、用纸之善、用墨之良,而单说其750幅精美无比的版画,其价值也可想象。然而出乎意料的只以9000元人民币成交。如此一算,这750幅版画,每幅只值12元人民币,这还不算正文版刻及装饰等部分。拍卖间隙我与当时还不熟悉的拍卖师戴小京交谈,一致认为:上海古籍善本市场尚未形成,产生了一个增值的真空,使买家占尽好处,用一句上海话:“拾了一只皮夹子。”不久我在解放日报发表了《古籍市场真奇怪 人参当作萝卜卖——一些“大款”收藏者有财力却无眼力》的文章。
也许是媒体的作用,时隔两个月,朵云轩在11月24日的1996秋季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推出了“古代字画及版本专场”,交易场面是热烈而成熟的,显示出识货行家已大量涌入,使人明显地感到,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之明显,大家瞄准了“投资真空”,从而形成火热的人气。从入场领牌人数来看,国内为78人,海外为39人,大大超过第一次。懂行、有眼力的买家以自身的实力,使沪上古籍市场缩短了同北京的距离,“投资真空”光景不再。对此我又于1996年12月12日在上海某媒体发表《沪上古籍市场怪象不再——识货行家涌进“投资真空”》的文章,当时还配上了编者按:11月5日本刊发表了肖谷先生的《古籍市场真奇怪 人参当作萝卜卖》一文,记述了今年上海第一次“古籍版本”拍卖场面清冷,一些“大款”收藏家缺乏眼力,致使沪上古籍拍卖价低于北京一半。文章预言这个“投资真空”将吸引更多投资者,引起了各方关注。如今,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与速度,真是惊人的。
接着我在《古书交流报》等报刊上连续发表了“古籍善本拍卖行情分析”,同时对上海“古籍善本”拍卖提出几点可注意的方面,如:拍品的“稀见”程度不够,拍卖图录文字说明太简约,有碍买家对拍品的进一步了解与提示,拍卖风格和拍品系列性不够,显得比较零散。并提出:注重元刻本的底价定位;注重坊刻本的价值;注重写、抄稿本的价值;营造现、当代初印本及签名本的价值,并从以上四点切入在“稀”字上下工夫,探索古籍善本及当代书籍升值的路子,重视拍卖行搜集古籍善本推出拍品的文化品味,重视古籍善本对活跃市场经济树立文化人经济意识的重要性,才能使上海成为古籍善本的聚散地之一。
朵云轩首届古籍版本拍卖
地点:锦江饭店小礼堂
时间:1996年9月22日16:15-17:35
人物:学者、记者、出版家、藏书家、观望者、不明身份者及买家三四十人。
背景:在“古籍版本”尚未形成市场的1996年秋天的上海。
部分拍品:印谱共五件,其中三件流标,中标成交的两件拍品均在图录底价之中,即《秦汉小私印谱》2册,成交价为2200元;《韧庵印谱》2册,成交价为1600元。
珂锣版《宋巍宗赵佶千字文》1册,以3000元成交。
清初大家朱彝尊末刻清稿本《隶学类编》1册,以高出图录底价五成之强,即16000元成交,可知买家的懂行,此本为 文物,只能限于国内流传。然,最终落于谁手便不得而知了。
分享到:
微博推荐 | 新浪收藏官方微博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