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11月26日专电(记者 白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邢窑遗址考古队队长王会民近日表示,从5月开始为期半年的河北内丘邢窑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共发掘1200平方米,发掘窑炉11座,灰坑130多座,灰沟6条,水井28眼,墓葬19座,出土了很罕见的隋三彩。
邢窑是中国古代的制瓷窑场,以烧制白瓷 ,有“南青北白”的称谓。邢窑遗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现,位于河北省南部的邢台市。目前在河北内丘、临城、邢台、高邑四县广大范围内发现北朝至元代各时期的邢窑窑场遗址30多处。1996年,内丘的邢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邢窑遗址之前发掘过三次,出土了唐、五代窑炉和隋代透影白瓷等,奠定了邢窑分期的地层和产品框架。”王会民说,“今年这次是第四次发掘,位于内丘城关4号窑区建控地带内,出土的11座窑炉的废弃年代除一座为唐代外,其余都在隋代。从一部分灰坑出土较多的北朝遗物看,一些窑炉的烧制年代上限在北朝时期。”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窑炉多成组分布,埋藏较深,保存相对完整,大小不一,窑前工作坑内废弃堆积较为丰富。“灰坑中以北朝至隋初的最为重要,有20多个,坑内遗物较为丰富,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邢窑遗存,也是一些窑炉可上推北朝的重要证据。”王会民说。
遗物中比较重要的是隋代三彩残片,釉色主要以黄褐色和绿色为主。王会民说:“目前我国各地出土唐三彩较多,隋三彩在邢窑是首次发现,在全国也较为罕见。因为邢窑是第三个发现三彩的窑口,所以之前一直认为烧制三彩是从唐代都城学习的。但隋三彩的出土证明不是学习来的,当地人本身就会烧。”
同时,还发现了“高”“上”两种刻款器物残片,字刻划在器物底足外壁上,大小不一。王会民说,虽然目前解释不了其具体含义,但或许对以前出土的“盈”“官”“翰林”“昌”等刻款器物的字义解释和器物用途等问题有所帮助。
据王会民介绍,这次还发掘出了一件极富创意的产品——青瓷鸳鸯筒足盘,盘内壁分格成两半块,下面为筒形足,可放在别的容器内,达到既能加温又能分餐使用的目的,是生活用品中难得一见的珍品。此外,还发现了北朝至唐时期多种形式的瓦当及部分瓦当模子,隋代刮条纹白瓷碗,唐代纪年密檐石塔等。
王会民表示,邢窑从北朝后期诞生到元代结束,历经了创烧、发展、鼎盛、衰落到消亡的过程,前后存续了大约八百年,成为古代制瓷窑场中非常罕见的范例。令他担忧的是,目前最紧迫的保护问题,一方面是对存世30多处遗址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发掘现场的保护。
“发掘现场的保护问题非常棘手。因为需要‘过冬’,所以准备用岩棉将其整体盖上,但是没有把握盖上后能保护到什么程度,因为现在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参照。至于长期保护,需要盖上大屋子,以保持恒温恒湿,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王会民说。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