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为读者们介绍的是以往遗留在人们心中的伤痛,那便是非法海底捞宝,导致众多国宝收藏品难逃盗卖命运,成为了中国文物收藏界无法估量的损失。
阳光、海浪、金色沙滩。1985年夏,中沙群岛。一艘挂着米字旗的海轮劈开一顷碧波,悄无声息地在南中国海的中沙群岛一带游弋。船头上站立着一位50多岁的爱尔兰男人,此人留着两撇如同米字旗一样富于标志色彩的八字胡,长得五大三粗,目光深邃狡黠——麦克·哈彻,英国海上打捞专家,此次是以科学家的身份被准予来到南中国海进行“科学考察”。他手执一只高倍高清晰度望远镜,刚一进入中沙群岛,就急不可耐地在湛蓝的海水与雾蒙蒙的陆地间搜寻要找的目标。
一旁,站立着哈彻的两个助手,一位是戴着耳机的声纳专家,另一位是身着水鬼服的潜水专家。
“调整波段,全方位搜索!”哈彻发出指令。他眉头紧皱,似乎难以抑制从内心透露出来的焦炙情绪。一年来,他已经是第三次来到这片水域“考察”,可至今却还没有寻找到“考察”对象。
哈彻又一次打开揣在兜里的一本书,那是荷兰人詹姆斯·哈斯伯格所写的《东印度航行指南》,书皮发黄,一看就知道被翻阅过无数遍。其实,对于哈彻来说,他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只是其中一小段:“1822年1月14日,‘泰兴号’从中国厦门港出发,驶往爪哇。这是一艘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的巨型帆船,船上载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压舱的是100多万件产自景德镇瓷器,包括茶具、水杯、化妆盒等。船驶到中沙群岛时,不慎触礁,完全沉没。2000名乘客中,只有198人被路过的‘印第安娜号’轮救起,其余全部葬身海底。”
为了求证这100多个文字,哈彻先后派出多名考古人员在南中国海翻腾,并且安插眼线,在东南亚各国探听一切与这艘沉船有关的消息。一个月前,他终于从一位菲律宾渔民那里得到了重要线索:那位渔民在南海的一个岛屿附近打鱼,意外发现了一艘沉没于海底的中国古船,从中打捞出很多中国的瓷器。
哈彻派人从那位渔民手里买回几件瓷器,请了两位中国陶瓷专家辨认,结论一致:全部属于清朝康熙年间江西景德镇出产的精美青花瓷器。于是,哈彻刻不容缓地重组船队,第三次进入南中国海。显然,如果认为哈彻的兴师动众真是为了“科学考察”,或是为了寻找那艘沉船上的长辫子中国人的遗骸,那无疑都是笑话。不言而喻,他所作的一切,只是为了窃取那艘沉船上价值连城的“中国宝贝”。
“声波定位仪显示出不规则的海床!”助手惊喜的叫喊使陷入沮丧情绪的哈彻为之一振。
“但是磁力计的变化不大……”两种精密仪器测试出现的矛盾,使得情绪本来就相当糟糕的哈彻更加烦躁和沮丧,他恼怒地下令:“返回!”因为按照一般规律,即便海底出现大型不规则物体,但是如果缺少磁力数据支持,那就有可能是碰上了礁石或别的自然态物体。
可是就在船只掉头的时候,探测仪的表盘上突然出现了一幅惊人的画面:大约30米深的海底,有一个四米高、四十米长、十多米宽的巨型物体。
哈彻兴奋得几乎要发疯,马上下令停船抛锚。“下,都给我下!”他大声驱赶潜水员下水勘查,同时,他自己也换上潜水服,迫不及待地同雇员一起朝掩埋在深水中的目标物游去。
下潜30米后,他们来到了不明物体跟前,当潜水员们七手八脚除去庞大物体外表的泥土和珊瑚后,哈彻眼前倏地一亮——那是一艘沾满青苔的沉船,尽管经历了一百余年的潮起潮落、暗流冲洗,沉船里拖着大辫子的人们早已尸骨无存,但是他们生前所拥有的财富却仍然完好无损地沉睡在尚未解体的船舱之中:一件件在淤泥里幽光闪烁的珠宝,近200平方米的精美瓷器堆……
哈彻随手拾起一只青花将军罐,用手套稍加擦拭,那尤物即刻色彩如新,显得雍容华贵、精美无比。麦克·哈彻眼花缭乱、如痴如狂,他仿佛是进入宝窟后的阿里巴巴,精神亢奋,在海底手舞足蹈起来,若不是助手将他死死抱住,他一定会扔掉保命的氧气面罩,亲自去捞取满船的艺术品珍宝。
直到氧气快被耗尽,哈彻才慌忙装起几件彩瓷和青花瓷标本,笨拙地在胸前划了个十字,被助手强行拖出海面……
三天后,哈彻请来了英国 海难研究专家尼戈尔·匹克福为沉船做鉴定,结论是:“这就是《东印度航行指南》中所描述的‘泰兴号’沉船。船上100多万件瓷器大部分出自康熙年间的中国景德镇,多半都是景德镇陶瓷官窑精品。”
一个月后,英国一家报纸率先发布了以下消息:“海上打捞专家麦克·哈彻的船队在公海打捞出一艘177年前的中国沉船‘泰兴号’。这艘大型帆船上装载着大量的中国瓷器,有杯子、盘、碟、碗、罐、花瓶等。这些瓷器大部分产自18世纪和19世纪初的中国瓷都景德镇,还有一部分由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的福建德化窑生产。其中不少瓷器生产于更早的年代,有些可以追溯到15世纪。这批瓷器共36.5万件,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尺寸,但是装饰风格基本相同……”
令人不解的是,此前为“泰兴号”沉船做鉴定的尼戈尔·匹克福曾向外界爆料说船上的瓷器最少在100万件以上,此刻怎么只剩下36万件?难道多半已被哈彻出手卖掉?更为奇怪的是:此则新闻消息发布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仅止于两三家报纸的“纸上谈兵”,并没有人亲眼见过这批让拍卖行和收藏界眼馋的珍宝,就连哈彻本人也不知去向,他就象一个会使障眼法的魔术大师,发布新闻后,就连人带物人间蒸发。
事后通过船员透露人们才得知:那段时间,狡猾的惯盗哈彻将他盗捞的中国宝贝藏匿在公海。藏匿赃物于公海,在影响不大的报纸上发布简短消息,等一年限期过后,这些赃物变成了在公海打捞的“无人认领”之物,然后再大肆宣传造势、交付拍卖,这就是哈彻处心积虑设计好的阴谋。同时,为了牟取更大的商业利润,这个用西方“文明蛋白质”合成的海盗,竟然丧心病狂地将100多万件瓷器砸碎大半,弃之大海,仅留下36万件精品中的精品,准备高价拍卖。
一年之后,哈彻带着部分窃捞品的照片,姗姗来迟地出现在众多大型新闻媒体上。他宣布:按照国际公约中“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规定,他将把“公告一年后仍无人认领”的“泰兴号”沉船上的所有中国文物,交由英国嘉士德拍卖行,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公开拍卖。
令人遗憾的是,从哈彻盗宝、藏宝到卖宝,在将近两年多的时间里,对于这一桩巨量海底文物被盗案,中国文物部门竟然毫无察觉。直到拍卖公告发布后,中国考古学界才姗姗来迟地作出反应,纷纷通过发表文章、致电有关国际组织等方式,指责哈彻这一非道义性的行为。同时,还要求哈彻遵守一九八二年制订的《联合国海洋公约》,与“泰兴号”的来源国中国共同协商处理这批文物。不幸的是,这些迟到的“正义举动”均发生在英国媒体公布消息一年以后,最终只是被外界视为一种外交姿态,未能引起任何反应。
不久,中国国家文物局收到了麦克·哈彻寄来的文物目录和荷兰拍卖会的邀请。当时恰巧国家要在海外征集一批瓷器补充故宫[微博]收藏品,在抗议无效的情况下,故宫派出 的陶瓷专家冯先铭、耿宝昌携带3万美金去了拍卖地荷兰。这一举措让知情的国人为之愕然。
拍卖前,冯先铭与耿宝昌照例先参观拍品预展。这两位中国陶瓷鉴定界的泰斗级人物步入展厅后,第一眼就看见展览大厅正面的显著位置上矗立着一块巨幅广告牌,牌上用英文醒目地写着:“两百年前订货,今天到港”。冯、耿二老心情沉重地对视了一眼,这样的尴尬局面对于他们来讲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多少年、多少次,法国、英国、美国……一件件在那些屈辱时代被人掠夺而陈设在异国博物馆里的中国珍贵文物,曾让他们痛心疾首、屈辱交加。而这一回最为窝囊,他们的任务是:用从贫困的国库里取出的金钱,购买被人盗走的祖宗遗产。
拍卖会在 的希尔顿饭店正式举行,拍卖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开拍前,由于冯先铭和耿宝昌代表中国政府参加此次拍卖会,被安排执一号牌,坐在前面。知道底细的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他们。两位专家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头也不回,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一件件与自己血脉相通的拍品。这些祖宗的尤物,当年曾怀着修好万邦的梦想、征服世界的雄心漂洋出海,谁料到一朝倒帆,竟被海盗们挟持他乡、沦为他人的摇钱树!呜呼哀哉!
拍卖师高昂的叫卖声将冯、耿二位惊醒。开拍了,结局在意料之中:中国政府派员参加竞买,无疑大大抬高了这些中国瓷器的身价,大件物品在众多的外国富翁收藏圈里追波逐浪,小件物品被打包起拍,多数也在预估价的10倍以上。冯、耿二位的中山装兜里仅揣着3万美金,除开又免费获得一次国耻之外,连拍品的边儿都碰不上。在拍卖过程中,海盗麦克·哈彻始终面带金灿灿的微笑,居心叵测地注视着两位表情严肃的中国人,最终将用所盗中国文物拍得的2000多万美金收入囊中。
几天后,在拍卖会上一无所获的冯先铭和耿宝昌在当地古董店里买下了康熙年间出口的两只瓷盘,怀着一腔悲愤无功而返。
其实,那个名叫麦克·哈彻的英国人盗捞中国海底文物已经不是一两次了,早在1984年,他就在南中国海盗捞过1753年触礁沉没的“歌德马尔森号”,船上15万件中国瓷器和125块金锭悉数被他猎入囊中。对这种“有前科”的海盗,怎么能够接二连三获得赴中国海域“考察”权呢?
当然,这种针对中国文物的国际海盗远不止麦克·哈彻一人,美国海底寻宝者、越战退役军人费尔·格里科也是其中一员。打开此人的公司网站,里面公开发售的中国古代文物多达万余件,价值数千万美元。费尔·格里科还自称,经过多年的测绘,他大脑里有一张“海底中国藏宝图”,那将是他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财富。他这番话绝非空穴来风的“吹牛”,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个来自号称“文明国度”的美利坚海盗,已先后打捞了16艘沉船,总共收获逾23000件中国古代文物,价值无法估算,此人的恶劣行径曾多次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强烈谴责。
有人估计,在中国以及东南亚海域中大约有2000至3000艘中国古代沉船,其中以宋元船只居多,这些沉船上的宝藏大多是中国古代的精美瓷器。有专家称,这些沉船构成了一个“海底瓷都”。随着中国古代文物的不断升值,这些海底宝库受到越来越多的海上盗宝者的关注。尽管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等一系列国际公约在先,也曾有过一些国家据此成功地索回部分流失文物的先例,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道是由于对国际法的无知,还是缺乏与强国海盗对簿国际公堂的足够勇气,面对西方海盗对中国国宝的肆意掠夺,我国文物部门极少拿起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权利、索回自己的国宝,只会从紧巴巴的国库里挤出有限的资金,或由一些爱国企业家掏钱,去境外竞买自家被盗的物品,其状之惨令国蒙羞、令人心寒。
麦克·哈彻盗捞并肆意销毁中国珍贵文物的海盗行径,极大地刺激了冯先铭、耿宝昌两位专家渐已衰老的神经,参加拍卖会前后他们接连失眠了数月。令人欣慰的是,此番羞辱,终令二位专家打破沉默、拍案而起。回国三天后,他们联名向 中央上书,建议成立中国自己的水下考古队,以保护珍贵的海底文物。
有幸的是,二位专家的建议很快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复。1987年2月,中国第一支水下考古队宣告成立,毕业于北大考古系的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张威首任队长,并临危受命赶赴荷兰学习水下考古。同时,国内一些媒体为了激发国人的“护国宝”之心,详细报道了“泰兴号”沉船被盗卖的经过。可不幸的是,这些消息一经传出,在民间得到的反馈却只有一句话:“海里的瓷器能卖大价钱!”没等张威等人学成归国,福建沿海被人戏称“民间水下考古队”的海捞船只抢先行动,掀动了一场哄抢海底文物的黑风恶浪。
外患未除,内贼横行,继陆上灾难性的盗墓运动之后,中国的海底文物资源又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