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赝品制造者还会利用藏家的捡漏心理。所谓捡漏,就是以便宜的价格买到值钱的藏品。章宇说:“玩了五六年,感觉收藏里最大的风险是贪,想捡漏。但事实上,花几百块捡一件官窑瓷器完全不现实,真正的捡漏应该是你看到了藏品未来的空间,以现在合适的价格买进。”
鉴定之乱
藏家需格外小心,但这解决不了仿品泛滥的现状。有人寄希望于专业的鉴定,殊不知在鉴定上,既存在鉴定难的问题,又存在乱鉴定的现象。
中国传统艺术品收藏鉴定靠的是“眼学”,即用眼力观察,这本身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知识、经验与悟性。而目前古玩真伪又很难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反复验证,没有标准让外行人一眼看出真假。即使陶瓷等器物可以用热测光鉴定年代,但在魔高一丈的造假者面前,也会力不从心。例如,有些人直接将汉代墓葬中的砖石拿出来雕刻成雕塑,这种仿品连仪器也无法检验出。
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玩的交易是秘密进行的,一般很少公开,也很少有藏家习惯公开,因而难以像国外收藏做到流传有序,可以进行追溯。
这种情况下,鉴定更多的是依靠有经验、有能力的专家。但“争议是 的,没有争议是相对的”。从科学理论上来说,就无法百分百确定一样东西一定是真品,只能说大家都鉴定下来觉得是真品没有异议,那就认定这件东西没问题。
于是在这个行业,专家就会受到追捧。市面上一些所谓专家,便利用这一漏洞为自己谋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龙泉窑某鉴定专家,付3000元就能开一张鉴定证书。
“所以我们从来不看证书,上拍有自己的鉴定专家团队。鉴定就是拍卖行的生命线,专家水平不够,感觉是对的就留下,真品很难保证。”陈克涛说,“现在送来的拍品听都没听过的证书很多,2000~3000多元开一张,一个人给瓷器、玉器、印章……什么都开,开了几十件上百件。我看到的凡是有证书的100%都是假的。”
“证书是开给相信它的人用的,只有不懂的人才相信所谓的‘证书’。”陈克涛表示。
于文盛赞成这个观点,他认为,比起证书,更应该相信眼光。即使有人说这样东西专家都说了没问题,其实也可能有问题。除了乱开证书、水平不够、判断不准外,一些藏家不理解或是故意歪曲专家的话,也会造成误解。
原来,为了不驳朋友的面子或是考虑高价收来藏品的藏家心情,行内对一些有问题的藏品有几种委婉的行话。
例如,“这件东西还可以,你玩玩可以,能走掉就走掉。”意思就是,东西虽然是真品,但质量品相不好,没太大收藏价值,能出手就尽快出手;再或者,“这东西我认为还是不错的,你自己玩玩可以的。”潜台词就是东西你自己留着不要再拿出去害别人了;又或者,“这个东西我看不好,你再问问别人吧。”其实已经意味着看出来东西是假的,但是不太方便开口。
“但有些人可能就听不懂这些话,又或者把话吃掉一半,出去跟别人说,某某专家觉得我这东西不错的,把后半句给吞掉了。”于文盛说。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