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收藏界:疲态下继续洗牌
本报记者 黄辉
中国艺术品市场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疯涨之后,201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回调,2012年整体表现持续疲软。尤其是2012年3月开始的查税风波,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使艺术品市场雪上加霜,内地主要几家拍卖公司相继赴香港地区举行拍卖,而香港苏富比[微博]也获得在内地免税区内进行艺术品交易的权限。
与此同时,全民收藏的热情虽然高涨,但收藏界及艺术品市场的鉴定、估值、保险等问题进一步凸显,画廊的生存境况进一步恶化,艺术品金融化之路减速。在艺术品市场成交额急速下滑的同时,收藏界也在反思资本过度操纵艺术品市场的问题,总结过于浮躁的收藏乱象。以“过云楼藏书”为代表的艺术品交易更加重视从挖掘文化价值的角度推广珍贵文物,艺术品市场以书画独大的局面开始改观,艺术品网络交易成为突破传统交易模式的新尝试,在带有寒意的艺术品市场上,这一系列新的发展态势和良好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香港扩张
事件回顾:
9月3日,香港苏富比同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联合组建了一家合资公司,苏富比以120万美元投资取得该合资公司80%的股份。这一举措将允许苏富比利用歌华在北京天竺的文化保税区进行艺术品交易,在战略上巩固苏富比在中国内地的立足局面,也增加了其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潜在机会。
10月7日,中国嘉德[微博]香港首拍举行,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最终取得4.55亿港元的总成交额。11月24日至25日,保利香港首拍与香港佳士得[微博]秋拍同期举行,此次拍卖吸引了众多买家与参观者,两天拍卖以5.2亿港元落槌。
点评: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在整个世界艺术品市场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一方面,中国艺术机构要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国际艺术机构进入中国,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国际化的必经过程。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一些大的艺术机构,特别是拍卖行中的领头企业,率先走出内地进行国际化尝试,向香港甚至欧美发达国家艺术品市场延伸,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国际化的一种趋势。
北京保利拍卖[微博]董事长赵旭:在香港做拍卖,不仅营运成本如办公楼租金、人员工资等都比内地更昂贵,其法律环境、商业规则也与内地不同,要赚钱很难。
天问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季涛[微博]:此前,荣宝拍卖[微博]、北京匡时[微博]、北京长风等几家拍卖企业在香港尝试过拍卖,但都没有坚持下来,各家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拍过第三场就都停下了脚步,主要原因是水土不服。拍卖行在香港打持久战的准备还不够充分,海外拍品征集力度还不够,企业在香港的品牌覆盖还不足,客户资源、管理能力不到位,在香港办公、经营成本太高等。
鉴定危机
事件回顾:
2011年12月,北京中嘉国际拍卖以2.2亿元拍出“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但在今年1月,业内人士指出,这件明显作假的拍品拍出2.2亿元的天价,有通过自买自卖“洗钱”及骗贷的嫌疑。
2012年2月23日,中国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在北京逝世,随着古代书画鉴定“五老”的相继去世,鉴定界的空白无人填补,有人表示,中国书画鉴定时代已经结束。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