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最为重要的是收藏好作品、展览好作品。收藏与展览的品质往往决定美术馆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于人类浩瀚的美术史和艺术家源源不断的创作,各美术馆藏品的质和量毕竟都是有限的,因此,实现各美术馆藏品的交流借展便尤为重要——可以弥补这一遗憾。
中国美术馆藏有10多万件古今中外艺术品,尤以近现代中国美术为主,并形成特色。虽然中国美术馆尚收藏有为数不多的毕加索、达利等外国艺术大师的作品,但总体而言,对国外作品的收藏相对匮乏。今年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美术馆曾借俄罗斯12家重要博物馆和美术馆的76件经典油画雕塑藏品举办了相关主题的纪念展。当《前方来信》等许多曾经进入中国教科书的名作亮相于中国美术馆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今年5月,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向中国美术馆商借路德维希捐赠作品中的毕加索等几位大师的作品,我便向他提出帮助联系德国各有关机构提供藏品,以举办一个大型的凯绥·珂勒惠支作品展。
一个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展览开始酝酿。
凯绥·珂勒惠支(1867年—1945年),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 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经鲁迅介绍,她和她的艺术便为中国人民所熟悉和了解,并深受尊敬。很多进步木刻青年都受到过珂勒惠支的影响。中国美术馆和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的李桦、江丰、胡一川、黄新波等一批版画家的新兴木刻作品,鲜明而强烈的形象和木刻语言,便折射着珂勒惠支版画所具有的黑白力量。鲁迅在逝世前一年,带病出版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同时他也希望在中国举办珂勒惠支作品展,在这个意义上,近80年后的今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珂勒惠支经典作品展也算是圆了当年鲁迅的梦。
珂勒惠支版画《德国的孩子正在挨饿》。
珂勒惠支的作品,结合了质朴的现实主义与奔放的表现主义风格,深刻地表现了她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其作品对生与死、悲与喜、战争与和平,尤其是对母爱及生命中那些闪烁着爱的光芒的瞬间之刻画,可谓主题鲜明而又入木三分。战争带给民众的灾难和民众的挣扎,珂勒惠支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她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她的小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长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阵亡。她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其艺术反而更具力量。罗曼·罗兰曾称颂“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了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珂勒惠支的独白充满了使命感:“这是一个无助而彷徨的时代,我承认自己的艺术是有‘目的’的,我要经历这个时代,勾勒这个时代,影响这个时代。”
上一页 123 下一页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