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川北在线
微信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书评怎会尴尬了起来
时间:2012-07-12 15:26   来源:四川在线   责任编辑:毛青青

  • 图片说明:图为Gerard Gaudaen藏书票之书中花鸟,引用自上海弗闲斋藏书票馆


  • 书评怎会尴尬了起来

      陈嫣婧

      书评是桩新鲜事物。它是图书业业已发达的产物,是商品社会的某种营销手段。但它又是文艺,更早的时候,这些文章可能会被认定为文艺评论,是文学体裁的一种,而专业的文学评论者也是作家队列中不可少的一员。只是,如今商业、文化和纯文艺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不清楚了,文字的东西往往能轻而易举地成为商品,或者本身已经是商品。书评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桩尴尬的事物,像块三夹板,被扔进各种商业手段与商品信息的漩涡之中。

      书评的价值一再被怀疑,被贬低,有人甚至抛出疑问:“中国还有独立书评人吗?”这问题问得尖锐,但吾等写作者不得不面对。我个人悲观地认为,这“独立”二字,就像纯牛奶,含量可以高,也可以低。某些低含量的,说它毒害人也不见得苛刻。

      

    书评人的角色就像是一个中间人,一边系着媒体一头挂着出版社。而这两头有一个共同点,即毫不迟疑地更看重书,而不是书评文章。

      随着图书业的不断扩大和专业化,图书的制作出版以及营销已经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系统工作,就像一条流水线,出版社也好,媒体也好,都只是这条线上的某一道工序或者某一个部件。那么与书籍本身息息相关的书评,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其中。

      很多书评人的图书信息就来源于出版社,有些甚至和出版社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该社有了新书,先把资料电邮给书评人,或直接指定一本新书让其撰写评论稿。相对的,媒体,如一些报纸的阅读版编辑,同样会有一份长期合作的书评人名单,编辑对书籍也有选择权,比如这期的版面需要一篇欧美畅销小说的书评,他也会第一时间知会书评人,向其约稿。

      所以,现在书评人的角色就像是一个中间人,一边系着媒体一头挂着出版社。而这两头有一个共同点,即毫不迟疑地更看重书,而不是书评文章。因为他们的工作的共同指向是推荐一本书,而不是欣赏一篇好的评论文章。

      

    观点的提炼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可是新书过时的速度比女人衰老的速度还要快。

      即便有些书评人,可以跳开出版社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但这“喜欢”,其实是相对的。

      媒体对于书评稿往往会有很多的附带要求,如字数,主题等等。更要命的是,一些格外讲求时效性的媒体,往往只刊出出版三个月以内的新书,即使是重版的新书,有时也不予考虑。我写书评初投稿时,还不知道这些规则,有了喜欢的书就写出好多字的文章来,好不容易打听来媒体编辑的联系方式,稿子发过去,得到的回应经常是:“写得还可以,但不是新书,不能用。”渐渐地,我也开始追新书,看各出版社的出版目录,挑选其中可能最对媒体胃口的作品,不论自己是否喜欢,书是否好,先拼出一篇文章来。

      三个月很快,不容人多思考,多泡图书馆查资料。观点的提炼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可是新书过时的速度比女人衰老的速度还要快,今天还山花烂漫的,明天就绿肥红瘦了。着急忙活之下,只能生搬硬套,昧着良心,有时简直觉得自己没有职业道德。可这么来的东西,有些媒体倒很欣赏,觉得时效性强,容易向公众交差。现如今,媒体与效益的结合更为紧密,一份没有时效性的报纸,估计是不会卖得好的。

      有一次,一位编辑向我约稿,我感叹一句:“就不能写一本我喜欢的老书吗?”这也引出编辑的万般无奈,他说,这是作为读书编辑那么多年来最困惑的事。一篇书评,不能写老书,不能写自己的感受,要客观,全面,具体,有力,那和新闻报道还有什么区别?一篇文艺评论,要写到为了时间而抛却观点,为了时效而放弃琢磨,为了从众而丢开个性,这篇文章还能有血肉吗?

      

    现今的书评,出现了两种很不正常的现象,一是不读书就写,二是用大量的史料、社会背景或技法介绍来填充评论内容。

      也因为这种种的“不自由”,不少书评被业界和读者批评在情理之中。比如体现不出书评人自己的观点,看不出评论者的底蕴,文章四平八稳没有个性,模式化等等。前段还有一个书评人出了一本书叫做《虚拟书评》,大大方方地讲解着书评文章的N种模式,让观者对号入座。现今,批量生产书评的书评人大有人在,我自己也曾写过那些比白开水更没有味道的乏味书评,现在看来,似乎也陷入程式化的困境。

      那么,理想中独立的书评应该是怎样的呢?其实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我认为需要有这些条件:首先,作为评论文章,一定要立论,也就是有自己的观点,文艺的观点不必要那么客观,所以要求书评写得客观其实是可笑的。但观点一定要被充分论证,有理有据,才能说服人,或者带动人去读这本书。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深入的文本分析。自然,书评不是论文,现如今研究院的论文是越做越细,切口越来越小,为的是尽量科学。书评不必如此,但也不能止于蜻蜓点水,将作品的大概内容介绍一遍了事。对作品的内涵和写作技巧有较为深入的把握,能将作者欲言又止的部分挖掘出来,把文本的多种可能性条分缕析,给读者指出一条或多条更全面阅读作品的途径,这才是文本分析要做的。

      其实,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乔治·奥威尔等名家都写过书评,有的还收成颇丰,这和他们自己有高屋建瓴的视野和良好的文学功底是分不开的。而现今的书评,却出现两种很不正常的现象,一是不读书就写,当然,并不是说写书评就一定要一字一字地读完这本书,然而你一旦决定做深入的文本分析,对文本的了解程度将决定你解析的深度,不读书,简直是不可理喻的。二是用大量的史料、社会背景或技法介绍来填充评论内容。看似花花绿绿的好像很好看,很丰富,很深奥,其实恰暴露出书评人对文本本身把握的缺失。现在的一些文化类杂志,希望书评文章的容量很大,说得更多,这种典型的“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心态也助长了这种写法。当然,所谓“知人论世”,作品的各种背景并不是不能介绍,但介绍的目的一定是为你的分析服务的,不是为介绍而介绍,拿介绍当成你写书评的“看家本领”。即便你的佯装深刻能骗得过一部分读者,但对于那些真正想要了解作品,深入阅读作品的作者而言,这种伎俩是很容易被识破的。

      在我看来,最好的书评应该是废话少,材料精,介绍恰当,分析深入,并适当渗透笔者个性的。它有别于学术论文,又区别于读书有感抒情小品文(豆瓣网上大量充斥),它的专业性和扎实品质确保了给读者阅读提供一个更好的视角。虽然各种制约,各种挤压让好书评几乎成为一个梦想,但也许我们作为书评人,在看清形势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尝试“戴着镣铐跳舞”,写得好一点,静一点,不要拿什么著作等身、署名占领各大媒体来自我标榜,这没有什么意思。当然,如果有的书评人写作纯粹是为了生存,必须要靠巨大的文字量来养活自己,那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

    川北在线-川北全搜索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XXX(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本站所载之信息仅为网民提供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本站信息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投诉、批评。
    ③本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创、不存储视频,所有视频均分享自其他视频分享网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



    图库
    合作媒体
    金宠物 绿植迷
    法律顾问:ITLAW-庄毅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