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近代美术的摇篮。而架上写意正是海派油画的精神内涵。那么,架上写意的特点是什么?其意义何在?随着时代的变化,架上写意有着什么样的新课题,又有着怎样不变的追求?观念艺术之后绘画的理由是什么?前不久在朱屺瞻艺术馆开幕的《架上·写意——海上油画名家邀请展》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同时也是对海派油画历史的总结和梳理。
关良油画作品《坐人体》
上海是中国近代美术的摇篮。林风眠、吴大羽、刘海粟、关良、陈抱一、朱屺瞻、潘玉良、颜文樑等老一辈油画艺术大师中有的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有的师承海派艺术大师,有的奔走于苏沪、沪杭等地之间辛勤播种着现代美术思想。然而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架上写意精神的研讨以及对油画语言本身孜孜不倦的探索。“为艺术而艺术”——这也成了日后一代代 海派油画人的追求。
尽管上海美专离开上海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在此期间世事变迁,国内外的美术新思潮层出不穷,上海也从昔日聚光灯下的文化艺术圣地渐渐淡出,但值得欣慰的是海上油画家对架上写意的传承一直没有中断。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对海派艺术精神的关注和探讨失落已久。
前不久在朱屺瞻美术馆汇聚了陈抱一、潘玉良、刘海粟、关良、周碧初等前辈作品,以及沪上油画家王劼音、邱瑞敏、周长江、姜建忠、俞晓夫、黄阿忠等人的代表作品,以此来梳理海派油画的历史。
林风眠到先锋艺术“第一枪”
写意与上海的美术史始终紧密相连。“写意”是中国画的一个专有名词,是一种主观抒写事物、抒发作者情趣的表现手法。而所谓“架上写意”,顾名思义,即是西方表现形式与中国写意精神的对话,是手法上的,更是精神气质上的。20世纪早期,为了将油画这种舶来的艺术形式融入中国的血液,油画艺术尝试中的一个重要思潮便是西方表现性语言与传统写意语言的结合。林风眠、刘海粟、潘玉良、关良、朱屺瞻等前辈名家,可谓“架上写意”的成功先行者。
以林风眠为例,他既主张中国绘画从传统摹仿和抄袭中走出来,尽量吸收西洋绘画贡献出来的新方法,比如“改进绘画的原料、技巧和方法”,提倡“绘画的基本训练,应采取自然界为对象,绳以科学的方法”等,又深谙中国笔墨写意的精髓,成功地将传统大写意技法与西画学养巧妙对接,从而创作出了一大批诸如写意风景油画等杰作。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