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近日出现由市民郝磊出资开办,供市民免费乘坐的 “私人巴士”,停留站点多为公交线路不能通达的地方。但相关部门表示,公交运输必须登记备案,免费巴士已于7月19日被叫停。
(本报今日33版报道)
近年来,交通拥堵、出行不便日益成为政府亟待破解的“城市病”之一,发展公交也随之成为各地的优先选择。但由于受客流量影响和线路设计的局限,“最后一公里”仍是民众面临的出行难题。对此,西安免费的“私人巴士”,便成为对公交空当拾遗补缺的有益尝试。
据报道,开通四条免费巴士的运营成本,每天大约在四千元左右,而该成本全由活动发起人自掏腰包。这显然属公益性的慈善之举。意欲何为?免费巴士负责人郝磊给予了如下解释:“我们虽然是出于个人行为,但是说白了,最近政府一直在倡导,缓堵保畅,我们也在积极响应政府的一些政策,我们也是为大家出行做考虑。”
按理说,对这种招手即停、免费搭乘“便民车”,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给予鼓励与扶持,但遗憾的是,此项公益行动仅运行12天即被西安市交通运输管理处以“必须登记备案”而叫停。人们不怀疑交管部门严格营运资质、明确保险责任的履职初衷,但却对其简单取缔的做法颇有微词。既然免费巴士叫好又叫座,交管部门为什么不能顺应民意,因势利导,主动作为,积极帮助其完善相关手续、堵塞监管漏洞,实现合法、安全、便民三者的有机融合。
毋庸置疑,如果不对免费搭乘的“便民车”给予明确的安全责任界定,的确存在人满为患的超载风险。试想,在不付款、不具票的情况下,“来的都是客”,运营者又何以“拒载”哪一位乘客。因此,走必要的程序,做必需的备案,不仅是交管部门的履职需要,也是出于对司机和乘客的安全考量。毕竟公交出行安全第一位。人们质疑西安监管此举的焦点不在对 “免费巴士”的苛求规范,而在只堵不疏的简单“叫停”。
应该说,在公益慈善仍属时下社会稀缺之物的背景下,任何些微的爱心之举都应当受到民众的支持和政府的呵护。对于尚存不完善、不规范等瑕疵的善举,相关部门的正确做法应该是肯定、帮助、完善,而不是一味地“叫停”。也许,对于负有监管责任的相关部门,“叫停”和取缔是其规避履职风险的既简单又合法的省事做法。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只顾部门利益、不顾社会影响的懒政行为并不鲜见。慈善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基于时下爱心弱不禁风的公众焦虑,边实施边堵漏或许是 方案,而执法部门的主动 “帮一把”更是对善举的莫大鼓舞。
让爱心更好地发光,为公益创造适宜佳境,是政府和社会的努力方向。值得欣慰的是,被“叫停”的郝磊已明确表态:“我们在之后会做一些调整和改善,该办的手续该做的备案,我们会积极地处理这些事情。”人们期待“整容”后的免费巴士尽早解禁上路。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