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的这个玻璃金字塔是沙漠植物生态园,玻璃墙里面种植着种类繁多的沙漠植物。
8月1日至3日,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七星湖召开。本次论坛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牵头,会同我国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笔者受邀与会,并亲历多个治沙产业的现场,同时与数位外国专家、国内官员探讨,笔者终于坚信,库布其模式是成功的、成熟的。库布其经验值得我国政府认真研究、好好总结,并向全国荒漠化严重的地区推广,以夯实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潘基文赞库布其科学治沙
25年前,库布其是“五无一少一多”的死亡之地,即没有生态、没有出路,没有医疗、没有通讯、没有文化,收入少,风沙多。亿利资源集团的前身是这座沙漠里的一个小盐厂,常年为风沙所困,几十万吨产品很难运出,于是,它们被迫走上了一条治沙绿化、发展沙漠经济的特殊之路。
走到库布其腹地入口,看到硕大的凯旋门上镌刻的一排大字——“引领沙漠生态经济,开拓人类生存空间”。这是库布其人自豪感与雄心壮志的真实写照。25年间,亿利资源通过“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的治沙模式,投资30多亿元用于生态建设,投资300多亿元发展产业,绿化库布其沙漠的5000多平方公里,控制荒漠化面积10000多平方公里,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对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今年沙漠论坛的致辞中评价道,据我所知,库布其实现了生态移民治沙,让移民走出沙漠,恢复自然修复力;库布其还实现了科学技术治沙,创新了许多治沙办法;库布其还实现了经济开发治沙,利用沙漠资源实现绿色循环。这一切的成果就像中国经济实现的奇迹一样,令人惊叹。
位于库布其沙漠深处的七星湖酒店外景,酒店的建筑风格融入了不少蒙古族文化元素。
库布其的“一二三四五”
笔者曾与全国政协常委、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长谈。这位将治理沙漠视为自己“生意、生活、生命”的拓荒者,用了“一二三四五”联动发展来形容他缔造的库布其模式,即一个梦想:让沙漠变成富裕文明的生态绿洲;两个循环:经济循环和社会循环;“三化互动”: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四种治沙方式:生态移民治沙、科学技术治沙、经济开发治沙、创新机制治沙;五大成果:开创了一条新路、绿化了一座沙漠、催生了一片产业、改善了一方民生、凝聚了一方民心。
“经济循环”是“治沙生态→经济植物种植→集约化经济发展→治沙生态”的循环经济体系。“社会循环”是指“治沙→生态→经济→民生→生态”的社会事业良性循环体系。
为了验证上述“一二三四五”,笔者特意走访了牧民家庭,问这位牧民靠什么发家?答:种甘草,卖给中草药厂,制成药材;还种沙柳和胡杨。这“沙漠三宝”抗风沙,耐寒、耐旱、耐盐碱,生态和经济价值高。
不少环保人士担心,库布其沙漠会耗费大量的水资源。事实上,库布其沙漠的东部,是水分条件较好的半干旱区,有较好的光、热、水条件,宜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加之胡杨等“沙漠三宝”是高度耐旱作物,对水源的消耗并不多。沙漠西端和北部的地下水受黄河影响,埋深1至3米,水质较好。沙漠的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沟川约10余条,纵流其间,在流经沙漠的沟川两岸,常有面积不等的沟谷地。地下水埋深1至3米,土壤肥力也较高,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绿洲。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库布其沙漠的水源问题渐成良性循环,光2012年在库布其沙漠就下了17场雨,降雨量接近100毫米,这是沙漠变绿的可喜景象。
笔者还在牧民居住区转了一圈,看到家家都有二层小楼、小汽车、摩托、各种家电……让人心生羡慕。
在通往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会议中心的公路边,有新栽种的防风固沙树林。
“这儿比我们的内华达州好”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也来参加本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图为本文作者在会议期间与其交流。
联合国在推广库布其经验
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到38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分布在110多个国家,并且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相当于每年损失掉一个爱尔兰的国土面积。有10亿人口因荒漠化而吃不好饭,沙尘暴虐,田毁人亡,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0多亿美元。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4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人民币。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相继实施三北(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防护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大型生态工程,到2000年后,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趋势才得以扭转,从整体上实现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实现了目前沙漠化土地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植被退化、土壤沙化、沙尘飞扬仍然袭扰着我国大部分地区,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特别是土地荒漠化导致我国西部生态脆弱、人口贫困、经济滞后,有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目前,库布其沙漠生态文明事业得到了国际组织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12年,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库布其生态文明被列为联合国“里约+20”峰会重要成果向世界推广。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据此,还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全球荒漠化土地零增长的目标。
中国林业部门在《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要完成“全国53万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土地的一半以上得到治理”的目标。
这也是库布其的重大历史机会。目前,亿利资源集团已经提出到2020年,在巩固库布其沙漠现有5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的基础上,新增10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绿洲新目标。
库布其生态园里,有专门培育树苗的实验室,图为一名女工作人员在查看玻璃瓶子里的树苗。
沙漠可以成为绿色银行
笔者长期关注国际政治问题,所以又不禁畅想,库布其的治沙经验若能推而广之,甚至走出国门,那除了变废为宝,变沙为金,还有另一层深层意义。长期以来,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人,往东怕海,使得海洋开发迟迟滞后于国家需要;向西则惧沙,塞外、黄沙、边域、荒漠等概念图景桎梏着中国人的思维。于是,大部分中国人的生存空间就自我压缩,“蜗居”、“猫居”、“挤居”在狭小的东部几大平原地区,战略思维也随之变得狭窄。
现在,国家已经提出“海洋强国”战略,这是重视海洋、向东拓展中国发展空间的重要部署;笔者以为,与此相应,在西边的战略方向上,也应进行“沙漠是高回报的绿色银行”的观念升级,若东、西两个战略方向的拓展都能成功,中华民族复兴自然前景开阔。所以,在这个战略层面上,有必要对库布其模式的价值加以再认识。
在库布其生态园里,培植有五彩石竹。五彩石竹又叫石菊、绣竹、剪绒花等,因其茎具节,膨大似竹而得名。石竹可以全草或根入药。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