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锟
“这样的点阵结构器件,用传统的数控机床是无法加工出的”,上海悦瑞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张国良用手指着公司展柜上一个布满网状结构的铝合金部件说,“如今飞机、汽车等越来越追求轻量化制造,而这就是其最关键的技术”。前不久,空客公司机舱设计师巴斯蒂安·谢弗甚至放言,到2050年,A380除了机身外,将全部通过3D技术“打印”出来。
张国良说,与其他中低端快速成型设备相比,公司代理的德国EOS的系列设备采用激光烧结工艺,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但由于单台价格一般在500万元以上,市场接受度并不高。目前,利用该设备的代理加工服务却异常火爆,公司接到汽车零部件等企业打印模具的订单都做不完。他认为,通过政府牵头在上海建立面向长三角的“3D打印服务中心”,是现阶段上海发展3D打印最可行的步骤。
产业现状:两头小、中间大
记者初步统计,像悦瑞科技这样专门代理国际品牌的3D设备公司,上海不超过10家。由于国际上叫得出品牌的3D设备制造商也不超过10家,因此上海在这方面还算不错。张国良介绍,目前国内3D产业主要分为三个体系:学院系、供应商系、应用系,上海如今是典型的“两头小、中间大”。
在学院系方面,上海落后很多。自上世纪90年代,北京、西安、武汉等地的高校就开始介入3D产业研究。目前,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大、北京航天等高校在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熟成果,而且建立配套的商业化公司,比如清华的北京殷华、华中科大的滨湖机电、西安交大的西安恒通、华南理工的北京恒隆等,其中,激光直接加工金属技术已经基本满足特种零部件要求。去年,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科研团队研发出全球最大的“3D打印机”,可加工长宽最大尺寸均达1.2米的零件,目前该设备的用户已达200多家。
从应用方面看,上海的进展速度也不快。张国良说,由于上海在3D产业上的“后知后觉”,目前应用主要在高校教学领域。而北京在这方面步伐很快,去年还牵头成立3D打印产业联盟,产业应用的市场氛围很浓。
但在美国Stratasys上海分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谢赟看来,上海在供应商资源方面,毫不逊色任何一个地区,这与华东巨大的市场潜力不无关系。从Stratasys公司的销售来看,这两年上海市场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华北等地区。
突破重点:构建打印服务中心
张国良说,虽然国内高校和企业的一些研发也在不断进行,但基于一些基础学科的共性技术不能突破,包括上海在内,要想短时间内在设备上有大突破基本不现实。但在加工服务方面,上海却可能有所作为。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