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一直担心:你们这些家伙在这些疯狂的事上花太多钱了。”
很多“伟大”的公司,由于这个理由,最后蜕变为一家“很大”的公司。然而,有一家公司却顶住了这种压力,继续沉迷于“疯狂”的创新。
“但这些(疯狂的)东西现在成为了我们最振奋人心的产品,如YouTube、Chrome、Android。如果你不做疯狂的事,你就会做错事。” 谷歌联合创始人及CEO拉里·佩奇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
谷歌为何如此令人着迷?
用国内独立科技博客月光博客的话评价,从来没有一个公司像Google一样的玩法,以后可能也不会有。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商业模式。“它可以调动极大的资源而几乎没有盈利压力,它力逾千钧又身段灵活。它从来不尊重这个市场原有的商业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Google进入任何一个市场都是这个市场原有王者的一场悲剧。”
创新动力何以长存
曾有人问离开谷歌选择创业的李开复,最想把谷歌哪些文化移植到创新工场?
李开复的答案是:“谷歌式的平等创新、一流人才、互联网文化、实时回馈。”
回首去看,历史上不乏充满创造性的公司,然而当这些公司越来越庞大,其创新动力却逐渐消失,最终成为一家商业价值驱动的公司。
谷歌有何不同?
“能不能够继续找到世界一流的人才。”这被谷歌视作是未来公司成长最大的瓶颈。
谷歌稀奇古怪的面试问题难倒不少高材生:“你在水中还是糖浆中游得更快?”,“你怎样称自己头部的重量?”,“多少只高尔夫球可以装满一个校车?”这些和工作无关且没有 的正确答案的问题,考察的往往是应聘者的思维过程,面试官据此评估其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它的招聘广告甚至一度挂在硅谷各大地铁站上。长长的广告牌上,简简单单刷着“(在‘e’的数列中所能找到的第一个十位数质数).com”,没有公司名也没有任何广告词。仅通过这一举动,谷歌就成功从千百万人中选出了那些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人。而之后的重重疯狂猜谜的“马拉松”,使得能够走进谷歌实验室网页、成功投出简历的“幸存者”是万里挑一的精英。
除了吸引一流人才,创新更来自自下而上的创新力量,特别是对员工充分的授权。谷歌的做法是:“允许工程师抽出20%的时间,根据兴趣自己确定研究方向。”
今年9月,谷歌艺术计划的创始人Amit Sood来到中国,对记者说,这个项目就是他用20%时间发起的。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