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川北在线
微信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广安长城—枣山长生寨
时间:2015-07-28 10:51   来源:川北在线   责任编辑:青青
  七十六年前,我出生在枣山长生寨下的大沟楼子湾。从小在长生寨上割草打柴和玩耍,后来又在寨上学校读书,那时赶场不是姚市桥,就是枣山铺,所以至今对长生寨的一草一木,对往日的枣山铺,心里总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情节。每每思乡之时,儿时的记忆就像一幕幕电影在脑海里浮现。
 
  古老枣山铺,今为枣山镇,前有渠江、西溪两河滋物润土,后有望子山、南峰寺两山固若屏障。这里自古乃广安至岳池、罗渡、合川等地的重要驿道。明清时期,枣山铺开始集市贸易,记得我小的时候,枣山铺已有店铺四、五十家,小镇上集市繁荣,商贸发达,人丁兴旺。
 
  民国二十五年(1936)首置枣山乡,1958年析出部分并入广福公社,其余并入广门公社。1961年建立枣山公社,1967年“文革”中更名为新建公社,1984年恢复枣山乡,1992年合并鞍山乡设立枣山镇。全镇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人口3万有余。这里历史悠久,地肥水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故事优雅,妙趣横生。其中远近闻名的长生寨,素有“广安长城”之美誉。
 
  巍巍长生寨,涓涓大沟水。身居楼子湾,望断厚墙(长城)苇。多彩峋丽长生寨,木龄游子梦里回。
 
  长生寨与南宋抗金
 
  据先辈们讲,长生寨的城墙最早修建于南宋末年。当时大宋秦岭以北的大半壁江山已经失去。为抵御金兵继续南下,景定至徳佑年间,南宋朝廷下令在沿渠江至长江一带,上自陕西,下到合川钓鱼城,修筑了大量的城堡和防御工事,仅广安州境内就不下几十座。诸如 的大良成、小良城、虎啸城、恒升茶坪的古城寨、龙安的大营山寨等等,枣山长生寨就是其中之一。
 
  长生寨山上方圆数公里,有良田千亩,四周多悬崖峭壁,居高临下,仿佛一座天然哨所。当年在这里修建城寨,就是起着上下联络、前后接应,左右传递的作用。相传,由于长生寨的天然地势,时年只是在四周用青石垒砌了城墙,山上并没有更多的像大良城那样的配套附属设施。然而,在南宋抗金历史上,它却起到了与大良城、虎啸城同样的重要作用,因此,长生寨在民间才享有广安长城的美誉。大明王朝统一后的二百多年间,天下相对太平,长生寨这座古老的城堡,再没有发挥过它昔日的战略作用。到了明末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失,长生寨除了一些残存的石墙,几道依稀可见的寨门,还有一座废弃的古庙,昔日被称作广安长城的战略要塞,山上已经荒无人烟。
 
  长生寨与李氏家族
 
  家谱记载,明末朝廷为镇压张献忠和部将姚天动、黄龙等率领的起义军,滥杀无辜,俗称“张献忠灭四川”,一场战争过后,人口锐减,四川全省人口仅剩60万。《广安州新志》记载,战后“州民稀少,仅存少量土著人口,且屡遭虎害,城郭荆棘”。顺治十七年(1660),广安州仅“编户为四里”约2000人。
 
  康熙三十六年,大清定鼎,朝廷下诏大量向四川移民,即“湖广填四川”。我族先祖李天霜、李一杰、李登寀等百余族人,奉清王朝之命,由湖广省永州府零陵县大忠桥大樜塘(今划归祁阳县)举家迁徙到顺庆府广安州,落业至州南的族人,大多经广门铺方墩沟,沿南峰寺高北嘴至插旗山、凤凰桥的一线两侧,繁衍生息。后李登宝遗孀萧太君等李氏族人,添置了长生寨等多处田产。
 
  为保护族人以及乡亲们的生产生活与财产安全,李氏族人利用长生寨天然屏障的旧城墙,开始重建山寨。从清朝至民国年间,经过几代人对寨子的修善经营,在古城寨的基础上,竟在山上用长方条巨石砌成了若干个大小寨子。与此同时,李氏家族还在长生寨上的栀子坪大兴土木,兴建家园,百余年后,栀子坪成了李姓多个宗派的聚居地。到了清朝末年,长生寨已经成为固若金汤、远近闻名的抵御土匪(俗称棒老二)的防御工事,为保卫乡亲与家族妇孺生命财产,防范兵匪之害起到了当年抗金的同样重要作用。
 
  据老辈们讲,民国军阀混战期间,土匪横行,乡民恐慌,许多单家独户都不敢在家里住宿,俗称叫“躲老二”。有一次,长生寨被土匪围困数日,但土匪们又不敢轻举妄动,随意进寨。为了赶走土匪,寨内的护卫人员,就用睡觉的竹席卷成大炮筒,再用锅烟墨、黑墨水等涂在外面,伪装成大炮,安放到牙墙的每个垛口。到了夜间,头人令寨上男丁百余人,打着灯笼在古庙里集合,天黑多次重复点名到深夜,以示壮威,结果尚未到三更时分,那帮乌合之众的棒老二就被吓跑了。
 
  之所以叫长生寨,就是因为它从南宋时期一直到民国末年,历八百年风雨沧桑,经久不衰,雄风依然,是广安保存完好的最后一个城寨之一。居住在这里的李氏家族,不遗余力的百年修缮,精心维护,对保护长生寨这座古老的“广安长城”,功不可没。可叹的是,近三十年的石场开采,整座山几乎全被抑平,如今已是面目全非,令人生悲。
 
  长生寨的儿时记忆
 
  记忆中的长生寨,那由北向东南延伸的翠绿山峦,似愚公移山中的太行、王屋,屹立在我家门前,挡住东去广安的通途。山顶石坪大路边,靠北有座叫“斗斗”的吆店子茅草屋,南面缓坡向上约百米至高处,一道高逾八丈, 厚约一丈,长达一里,形似长城的雄巍城墙蜿蜒起伏,老人们称它为“厚墙”。
 
  厚墙拦腰斩断桐子山脉,北接东西两寨之门,南连山寨古庙。北山呈倒梯形,南山为标准梯形,两腰与底长几乎相等。东南角绿荫丛中险要处,也因雄伟高大的寨墙所切断。依山势而连接的巨石岩和崖底紫色页岩之上,筑起一道峋丽巍峨的方石高墙,与至高处的小寨子连在一起,构成整座古老的山寨。四周跨石岩峭壁上的方石子墙,系古老山寨的主体,这就是 的枣山镇长生寨——广安长城。
 
  天长日久, 在表面的长条形方石,多呈深褐色,少数受雨水冲刷不多的则呈褐色或浅褐色,基本未受风雨洗礼的尚保持着青石本色。旁边的岩上、墙缝中满是芭茅、茅草、黄荆、黄桷树、油桐树、荆棘、杂草等植物,远望只见一片深褐色或雾色景象。除明显的厚墙与小寨子城墙外,其它子寨墙与山中植被生态基本谐调,一般不留意很难辨清,特别是在远处瞭望则更难看清。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枣山铺以西的广罗马路口遥望长生寨,中间高高凸显的玄弓山,仿佛犹如作者在大达码头看到提篮桥码头运输舰的操作台楼一般,引领着长生寨这条巨轮直达雄伟的华蓥山。而前面那一大片松树林,像是巨轮行进在太平洋上的汹涌巨澜。
 
  厚墙中央由巨石铸就的炮屋,四面皆设有炮口,中间最大的炮口直击北面开阔地带。墙体上的数十个垛口,可望远到广门铺的南峰寺、五龙寺,岳门铺、谭家坪、黄家山、瓦子坝,城墙下百米之远的斗斗幺店子茅草屋,以及一大片良田民居,更是尽收眼底。山寨下那高低不平似地母般的黑褐色石坝,石缝中长满了荆棘、茅草,将一片片不规则的大小石坝,分割成家乡水豆花似的,其间还夹杂着零零星星的豌豆、红苕地。
 
  寨墙上多数垛口,已经被掩映在了那些芭茅、黄桷树、青岗枝、黄荆以及杂草丛中。记得在中央约四十平方米的炮屋中,还有石制兵器库、粮仓和储藏室。炮屋西边有石梯,可攀上宽约一丈的厚墙平台,与炮屋平行的南五米处,有一座面积约二亩的人工大水池,据说是 大炮的冷却用水。
 
  厚墙 石坝有石板大路,下行路过古庙偏厦东门与天井东屋石壁,东石坡与梯台地坪上,分别有一颗大黄桷树,与东寨墙上几颗直径一米多的巨大黄果树,把古庙(后为学校)东南部分掩盖得严严实实,站在枣山舖西场口,也只能望见古庙东北处厕所角落而已。
 
  面积约两平方公里的山寨。其东西两寨门的寨墙,东门 20多米,西门 十多米,东短西稍长。东寨门靠南山岩边:有较宽的石梯下山到“千斤磅”,与去县城的大路相连,上世纪50年代合作化时,东寨门沿石梯下30米处戳了一口水井,供师生饮用;东寨门内有沿崖边东南方向去小寨子的路道。西寨门的寨墙中央,有石梯下到“寨坡湾”,与去罗度溪的大路网络连接。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站在长生寨上向下俯览,似C字形的整个大沟村,皆为冬水田,因为那时没有小河沟,更没有现在的排水渠,尽管田埂上有少许高大的柏树,但下大雨时田中的水总是翻越田埂而泻,犹如一片 ,蔚为壮观。
 
  长生寨与明达小学
 
  山寨上有一座古庙,民国初年取消科第,开始兴办学堂,由族叔李明达出资,对古庙进行了修缮改造,在庙里开办了小学堂,取名“明达小学”,即现在鞍山小学的前身,我从小就在这里读书。
 
  那时见到冷却大炮的池塘,却时常无水,夏季一旦下大雨,池塘顿时被灌得满满的,同学们常常光着屁股偷偷跳进池塘洗澡游泳戏水。因为此处除了种庄稼或拾柴火者之外,一般无人问津。游泳或爬炮口的学生,一旦被告密,就会受到先生打手板或跪菩萨之类的惩罚。
 
  西南学校后偏西处,有一颗巨大的古黄桷树,与西寨门城墙上巨大的古黄桷树构成群体,把古庙遮蔽得完美无暇。黄桷树下不规则的石台坝坝,东边有石梯大路往下连接学校操场,学校的四合院则虎踞龙盘于石板大路之西。厚墙石台下的三层台阶上,底层楼房的楼面跟天井房,恰在一个平面上;正殿屋顶高于正殿偏房,与同一平面的天井教室和南面楼房之屋顶连在一起。这里还是当年国民党地方当局集中遣送壮丁的地方。
 
  古色古香的三开间古庙,虽属明朝建筑,但跟广安县城兴国寺现存大殿一样,皆为斗拱柱础,雕花木刻,龙飞凤舞,正殿屋顶有一尺多高、一匹瓦宽的鳌脊压在屋顶上,东西头似鱼尾仰天而翘,中央塑有高约三尺的神像,蔚为壮观。屋面青桐瓦厚实而宽大,是现代青瓦的的1.5倍以上,檐口由特制的青瓦固定凹凸瓦片末端,凸瓦昂头固定凹瓦,凹瓦固定在阁子末端,花纹别致异样,巧夺天工。庙内正北高八尺,款六尺的石头殿台上,有五尊高约一丈的木质、石质神像。殿台东头的一口大铁钟,每天祈福的钟声、上课的钟声,四里八乡皆能听见。坐落在 一级台地上,正殿中央石梯直下山门大厅,这三十步巨石梯,表面平整光滑,两则偏厦则与天井教室连在一起,此部分建筑较古庙建筑粗糙,建筑用木稍小而没上过磙子,算是次古庙。山门的两层楼房为改成学校而建,称作基级。
 
  低于正殿约两米处的东西两个天井中央,有一宽五米的巨石梯。其两侧石壁、天井青石地板、山门厅石壁,与东西两侧房屋北面的石壁连为一体。屋后是几块巨型大方石构成的墙壁,前面为大方格木质窗户,单开门均位于南侧。与南面两层五开间的楼门相邻。沿走廊上四步石梯,可到二楼山门厅堂的上方,北上五六步石梯到达大殿走廊。
 
  基础则由五间屋基组成,山门外的无栏石梯宽八尺,每级梯高八寸,下行四米至半山腰平台。往西有自然斜坡,可上到最西侧屋基地处,并与地基构成三角形基石,盘踞在天然岩石之上。崖边粗糙的石栏杆跟石梯平融为一体,西屋地基前的寨墙内,较屋基低一米的整个巨石上,凿有直径三米,深两米的储水池,供打水墨洗笔砚之用。
 
  平台及其东下三十米到操场,有宽一丈,台阶高六寸的石梯,沿平台及阶梯上,分别建有石栏杆至主席台东墙边。主席(舞)台供升国旗、放学排队、开会讲话和唱戏之用。其墙背面平台的巨石栏杆上刻有“努力往上爬”五个大字。下边为两米宽,三米多高的内凹石碑,刻有湖广填四川李氏后裔等绅士与化缘捐款改庙建学校之英名录。对联方石向北接天然崖岩,故主席台西三分之一背景为天然崖岩。舞台中间有一根高高的柏木旗杆。东下操场之石梯间:下部梯子可到舞台,上部有梯子连接天然石平台,承载着山门东面矩形地基墙石,以及东屋到二楼的石墙。东边还与厚墙下到操场的宽石板路相接。东侧高大的矩形石墙上,书写有直径1米, “讀書救國” 四个白底黑色大字,它是民国初到抗日战争时代的记忆。
 
  学校的南面的五开间基级上的两层楼房,坐北朝南,面向操场,北靠天井。似虎踞龙盘在半山腰上,屋顶高耸于古榕树树冠。那没有栏杆的陡峭石梯与山门、高高的平台栏杆巨石上“努力向上爬”五个大字、向东逐步下到操场。宽阔的石梯,巨龙盘在墙上,耀眼的“讀書救國”四个黑色大字,以及舞台中央高大粗壮的柏木旗杆,成了我童年 的记忆,铸就长生寨小学的气派。
 
  然而,饱受抗战、内乱困扰的学校,仅有山门厅与两边的教室可凑合着用,西边那间即墨砚水池北屋、西天井教室的偏厦屋,已经快要朽塌了;对称东头那间石屋,像是作仓库的,因四壁皆为长方条石构成,地面是天然石坝,仅有沿北石墙根西有石梯上山到教室。那时见屋顶也快坍塌了。两教室面向山门厅与南面都有大格子窗户,其它两壁为石墙。山门厅顶上木楼高出两边教室顶上木楼一米多,为办公室(像是由戏楼改建的)。楼南墙边有木梯下到(木板墙隔出的)教师宿舍,邻天井面与另三面一样皆为大格子窗户,组成一个四合院,只是古屋屋檐高高在上,压过其它连在同一平面的屋檐而已。
 
  冬天大家沿此路去水井抬水到学校,烧热后洗脚穿鞋以防冻(严冬常下大雪)。那时学校用水都取之于此。两寨墙平台上各有五六棵直径一到两米黄果树,其树冠姿态各异的百年古树形似翠绿巨伞,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把寨门与北山南端的学校(古庙)、操场遮盖住了。操场西宽东窄,不太规则,西边大半部分在山崖下。上学校去厚墙、南寨门小寨子的人都集中在东操场。正中有篮球场,偏西有沙坑。与主席台相对是一座小摩崖石庙,上有一颗巨大黄果树,庙背后的凹沟里,是去南寨门(位于南凹山寨的凹处)的路。
 
  路西一排瓦屋,北头一家是杜跛子的,专卖文房四宝。东边那排瓦屋北头是李相柏老师的,记得他家门南高坡下有一口流不出多少水的石井。沿阶两边上山顶中央,有一颗直径两米的大榕树,枝叶茂盛,覆盖了大片山寨,成为寨南 处,东南西十里八乡都能看见,传说是美女晒秀美什么的。山顶石坝的树下,有卖甘蔗、橘子等和上山寨歇息的人。当年“插旗山的歪嘴(女),大沟的打渔匠(男)”都在那里卖过香烟或卤鸭脚板。有时也光顾操场或学校办公室,消费者主要是老师,还有地主老财的公子哥儿。一般学生能买点麻花煮面“打平伙”(AA制),就算是很奢望的了!
 
  东寨门高高的寨墙之北端不远处,沿山岩石下到岩壳内,戳有长三十米高约四米宽沿山脚不规则狭窄之神秘摩崖石刻,岩洞内有许多菩萨、罗汉,都是石质塑像,大小不等。古庙改成学校后,香客仍多来此处烧香跪拜,祈福消灾。听舅妈说,“装扮成拜菩萨的香客、教书先生、算命先生、乞丐等各地革命者,常去长生寨厚墙炮屋秘密开会,因为那个鸟不拉屎地方,平常是无人光顾的,且有国立小学作掩护。”
 
  东南角的小寨子,居住着明达学校校长和他的后裔。后来才从李氏贞毅家谱中知晓,那时长生寨的“明达小学”,是由族叔李明达出资改建的。记得那时教我们的先生皆姓李或是李家的媳妇,好像都是“大”字辈的,如李大德等,我的启蒙老师名叫宋淑君,是李大柱的夫人。记得凡是在这里读书的,绝大多数也都姓李。现在回想起来,从长生寨走出来的仁人志士,还确有许多。据李氏家谱记载,从民国至今就有:清朝受到张之洞赏识的游泮李维屏、李维周;广安中学最早的教授李维用;广安县第一届参事李维楔;原广安县立中学校长李明藻;原广安县农会所主事、广福团总、广罗公路创修人李大镛;以及现代的原云南永胜县长李有伦、原北川县县长李有余、西南石油钻采院副主任李伟成等等。当然本人也是从长生寨小学走出来的。现在长生寨下栆山三圣村的李家祠堂,人丁十分兴旺,每年清明会办坝坝席就达一百多桌,是广安地区最盛大的清明会之一。(文:李晓林根据作者提供的资料整理)
 
  (作者简介:李明,原名李大亮, 1939年5月出生于广安枣山大沟楼子湾。四川大毕业, 党员,教授、博导,世界名人。年七旬于深圳退休。)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

川北在线-川北全搜索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XXX(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本站所载之信息仅为网民提供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本站信息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投诉、批评。
③本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创、不存储视频,所有视频均分享自其他视频分享网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



图库
合作媒体
金宠物 绿植迷
法律顾问:ITLAW-庄毅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