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出生28天内),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引起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疸为特征的病症。大约60%的足月儿,80%的早产儿会有肉眼可见的黄疸。
1.生理性黄疸
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开始逐渐消退,不过,也有些母乳喂养的婴儿3-4个月才消退。正常新生儿也会出现的,程度轻呈亮黄色,足月儿2周内消失,早产儿可延迟到生后2~4周内消失,宝宝一般吃喝拉撒情况都好, 生理性黄疸动态观察即可。
2、病理性黄疸
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出现, 黄疸发展快,黄疸程度重,如不及时治疗,或损伤新生儿智力。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很多,如:溶血、感染、饥饿、便秘、出血等, 需立即到医院诊治。
3、母乳性黄疸
很多母乳性黄疸是因为母乳喂养不当引起的,孩子奶液摄入量不足,排便量减少,黄疸加重,建议按需喂养,监测胆红素水平。如果程度较轻,孩子精神状态好,吃奶量正常,那么就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 只要持续监测孩子体重增长情况就可以,生长曲线在正常范围平稳增长的话,爸爸妈妈就可以放心,一般也无需停喂母乳。
为什么新生儿容易出现黄疸?
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的形成与代谢有关。
正常成人体内的胆红素主要由衰老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生。胆红素和白蛋白结合,大多数流经肝脏,被肝细胞摄取、转化,最后经由胆道从消化道排泄,很少的一部分重吸收进入体循环,经由肾脏排泄。健全的胆红素清除系统使胆红素没有在体内蓄积。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与成人不同,其生理特点决定了新生儿容易出现黄疸。
◆新生儿的红细胞相对于成年人数目多且寿命短,导致胆红素生成更多。
◆新生儿肝脏内摄取、转化以及排泄胆红素的功能不成熟,早产儿尤为突出。
◆新生儿肝肠循环相对更活跃,增加了胆红素的重吸收,使胆红素排泄不充分。
如果宝宝除生理原因外,还存在其他问题,比如感染、溶血、肝功能疾病等,这会导致宝宝体内胆红素进一步升高。
家长对黄疸存在的几个误区
1、认为黄疸新生儿都会有,自己在家观察就可以。没有及时治疗导致胆红素脑病就很麻烦。
2、担心光疗的副作用,不积极治疗,这种行为同样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
3、治疗后黄疸稍有消退就急于出院的,导致病情反复影响治疗效果。
4、认为黄疸是母乳引起的,不再母乳喂养。其实母乳性黄疸的诊断很严格,一般需排除引起黄疸的其他原因,停母乳3天后黄疸明显消退且宝宝一般情况很好后考虑诊断,就算是母乳性黄疸待黄疸消退后仍可继续母乳喂养。
5、如果达到换血指征,担心风险和并发症而拒绝换血。
宝宝出现黄疸时首先应该坚持母乳喂养,增加母乳喂养的次数(至少2-3小时一次,每天8-12次甚至以上),每次哺乳的时间应该长一些,让宝宝吃到更多的母乳。充分喂养让肠道蠕动加快,促进胆红素从大便中排出,有助于退黄。其次如果黄疸无改善或者出现其他症状,则要积极寻找黄疸原因,请及时咨询医生。
明确反对给黄疸婴儿喂水、糖水或者任何非奶类液体。因为不仅不能降低肠道胆红素排泄速度,反而会加重黄疸。因为消化道充满葡萄糖的婴儿会使宝宝血糖值升高,抑制食欲,会没有胃口吃奶,吃奶次数和量都会降低,从而影响胆红素的排泄。
生理性黄疸的家庭护理需要注意什么?
生理性黄疸持续时间长
生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长,不会对宝宝产生任何伤害,对此不用过于担心。有时候宝宝在出生半个月后还有明显的黄疸,这时妈妈就很担心了:是不是胆管堵塞了?还是肝脏有问题了?
实际上,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也有很多持续1个半月左右才消退的情况。只要宝宝健康地吃奶、很大声地哭,没有发热现象、大便没有变白,应继续观察。
母乳喂养的宝宝黄疸期或可能延长到3个月
很多母乳喂养婴儿,新生儿黄疸可持续3-4个月,这是因为母乳中有影响调节肝脏胆汁色素的物质。不过,除了黄疸以外宝宝没有其他症状,仍然能够健康地吃奶、体重也正常增加。
特别说明:对于出生时体重在2.5千克以下的宝宝,黄疸到1个月还没有消退的情况并不少见。
充分喂养,多吃多拉
应对轻微黄疸, 方法是充分喂养,增加胃肠蠕动,促进胆红素从大便排泄。简单说,就是“多吃多拉,有助退黄”。宝宝的胃容量有限,水和葡萄糖水会占肚子,减少喝奶量,于是大便量减少,胆红素排出也会相应减少,不利黄疸消退。
怎么判断黄疸是否好转呢?
黄疸检测指数(血液胆红素的浓度)是主要的客观评价指标。指数增高和减低,直接反应了病情的加重和好转。黄疸增加,皮肤变黄部位顺序是脸--躯干--四肢、眼睛。黄疸减退,皮肤退黄部位顺序是四肢、眼睛--躯干--脸。父母在家时其实很难判断,应该2-5天回到医院复诊。
如何通过肉眼观察判断黄疸?
据统计,约超过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在护理新生儿时要注意观察宝宝皮肤有无黄染。
黄疸一般从头开始黄,从脚开始退,而眼睛是最早黄、最晚退的,所以黄疸从眼睛开始,而后出现在面部,然后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到达手心、脚心。
颜色越深,往往意味着黄疸越严重。当皮肤出现泛黄可以根据黄染的部位目测评估胆红素血症的程度,目测法的估计数值如下图所示。
目测黄疸的分度:仅仅是面部黄染则为轻度黄疸;躯干皮肤黄染为中度黄疸;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现了黄染,则为重度黄疸。中重度的黄疸需要家长尽快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支持和治疗,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当然,以上方法为新生生儿黄疸初步判断,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不同年龄宝宝对体内胆红素危险程度分级亦不一样,对于中重度新生儿黄疸,家长朋友们应就诊专业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治。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生理性黄疸观察就可以, 黄疸的治疗主要针对病理性黄疸。最常见的就是 蓝光照射治疗,虽说蓝光治疗可能引起发热、皮疹、腹泻、核黄素缺乏、青铜症等并发症,但在严密监测下的光疗是很安全的。
目前的临床指南中,已不再强调确定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更重视黄疸的干预值。因此各位宝爸宝妈们,不仅要关注宝宝的皮肤颜色、吃奶及排便情况,而且需要动态监测宝宝的总胆红素水平哦,在宝宝对应的生后时龄,处于Bhutani曲线高中危区应及时就诊,并在查找病因时动态监测,达到光疗标准者应住院进行光疗。
(1)阳光照射:
轻度黄疸可以适当阳光照射。 太阳光中含有部分蓝光,对黄疸的治疗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作用微乎其微,且有紫外线损伤宝宝娇嫩皮肤的风险;对于黄疸较高、升高较快的患儿,只是晒太阳治疗,不仅可能没有效果,甚至可能导致黄疸继续升高引起胆红素脑病的风险。
(2)药物治疗:
药物常作为辅助治疗,如白蛋白可结合过多游离胆红素,加速胆红素转运,丙种球蛋白可通过阻断血红细胞上的抗体受体来抑制溶血,苯巴比妥可以增加胆红素的结合和排泄等,但是大部分药物为新生儿黄疸非常规药物,临床应用少,且研究数据有限。
益生菌作为新生儿黄疸重要辅助药物,可促进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过程,降低肠道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降低肠道PH值,促进肠蠕动,从而提高有效率、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值、缩短黄疸持续时间、缩短光疗时间及住院时间。
用于新生儿黄疸的常见益生菌根据其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见下图。其中,原籍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酪酸梭菌等、共生菌有芽孢杆菌、枯草杆菌等、布拉酵母菌属于真菌。厌氧菌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梭状芽孢杆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有肠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地衣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等、需氧菌有枯草芽孢杆菌。
(3)光照疗法:
当医生依据患儿胎龄、是否存在高位因素及黄疸程度判断达到光疗标准时需要进行光疗。光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最好方法,通过蓝光照射,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使胆红素从脂溶性转变为 水溶性的异构体胆红素和光红素,从胆汁和尿液中排泄,不经过肝脏结合,起到退黄作用。
光疗指征:应根据不同胎龄、出生体重、日龄的胆红素值而定。
表1:足月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标准
*: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判断
**:光疗 4-6 小时,血清胆红素不能降低 1-2 mg/dl,为光疗失败
表2:早产儿黄疸干预推荐标准(总胆红素界值,µmol/L)
注:括号内数值为 mg/dl
光疗方法:
做法:让新生儿躺在婴儿床里放在蓝色的荧光灯下用单面光或双面光照射,光照时婴儿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其余地方 。常用的蓝光灯照射会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但多不严重,暂停后可自行缓解。
(3)新生儿溶血的治疗:凡既往有不明原因死胎、流产、新生儿重度黄疸史的孕妇及其丈夫均应进行ABO、RH血型检查,血型不合者进行孕妇血清中抗体检查,必要时行产前治疗。新生儿出生后完善患儿血型及溶血实验等检查,确诊新生儿溶血后,积极蓝光照射。可静脉点滴人免疫球蛋白阻断溶血,必要时静脉点滴人血白蛋白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者需要换血治疗。
(4)换血疗法: 如果宝宝黄疸严重蓝光照射无效或者已经有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需要进行换血治疗。
胆红素具有神经毒性,当胆红素超过正常上限可通过血脑屏障,并在新生儿大脑基底神经节和黑质等区域异常沉积,引起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所以需密切观察宝宝黄疸消退情况,定期监测黄疸值,若超过干预值未及时有效救治可导致脑损伤,并可能导致 性神经系统后遗症。
总结
1、黄疸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现象。
2、严重黄疸可能会引起可怕的胆红素脑病,对宝宝健康造成 性伤害。即使宝宝黄疸严重,只要及时发现和处理,往往能避免悲剧发生。
3、大部分宝宝的黄疸并不严重且会自行消退,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4、喝白开水、葡萄糖水及晒太阳帮助退黄的做法都不可取。
5、黄疸不需要停母乳,反而要加强母乳喂养,让宝宝多吃多拉;如果黄疸无改善或者出现其他症状,要及时就医。
新手宝妈不要慌,新生儿出现黄疸很常见,积极经监测黄疸值,积极治疗,让孩子不再成为“小黄人”。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