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无论功绩如何,始终是一位汉臣,手握重兵的将军,这个身份是否似曾相识?对,这就是三藩的由来,甚至吴三桂的功勋并不亚于周培公。当时的清朝,只是雄踞华夏版图的东北一角,正是吴三桂的倒戈,才使汉人的江山被满人占据,所以才有后来的平西王,而周培公除了一身的清朝官服,与次并没有什么不同。有人会说人心不同,周培公亲近清朝,可是当年的吴三桂又何尝不是呢,最后一位南明皇帝就吴三桂用弓背勒死的,这又是如何的坚决呢?所以,人心是最不可靠的,在周培公立足未稳的情况下,把他撸下来,从政治上来说是最恰当、最稳妥的时机。
三藩之乱的时候,清朝入关不久,康熙也才是第二位全国性的帝王。由于少数民族的缘故,清朝对满汉的政策一直小心翼翼,既要保证朝廷的团结,也要照顾到本民族的优势。所以,此时的政策主要是拉拢汉族官吏,同时凸显照顾满族的优越性,模糊矛盾,强调团结。但是,周培公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这位救命恩人的出现,严重的伤害了满族贵族的自尊心,毕竟“汉人重文,满人重武”是当时平衡满汉自尊的共识。于是,在不紧要的情况下,挑起矛盾的周培公自然成了清王朝的眼中刺,拔出了他,起码能换来朝廷短暂的和平。
自古以来,将军和皇帝都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因为一个意味着 军事统帅,一个意味着 政治统帅。不能正确处理这对矛盾,就会有亡国祸国的危险。譬如董卓、霍光废黜皇帝,或者朱元璋大肆清除功臣,就是这对矛盾激化的表现,这导致严重的削弱国家的实力。但是,皇帝废大臣、将军,总要比将军废皇帝好的多,毕竟皇帝是名义上的 统帅,否则朝廷就会变得名不正言不顺,地方势力就会出现轻视中央的局面,譬如东汉末年的诸侯割据。而且,皇帝废了将军,还有敲山震虎的功效,康熙晚年精力微弱,甚至能赢得军队将领的敬佩,就是恩威并济的结果。试想,倘若鳌拜、周培公这样战功赫赫的将领就要服从皇帝,更不用说那些寸功未立后辈小生了。所以,这第三层,是康熙与周培公未说明,二人却心知肚明的内涵。
综上所述,康熙皇帝对周培公的处理确实很绝情,但是最理性、最合适的,比起那些历史上不得善终的将领,周培公能死在病榻上又何尝不是一种福气呢。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