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布局+模式:我为何力挺漩涡中的乐视影业
近期,乐视网发布上市公司公告,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预计乐视影业注入乐视网一案将无法在2016年完成,不过乐视网仍然 将继续推进与乐视影业重组,以保障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
整个乐视集团最近都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一次,乐视影业也卷进了漩涡之中。作为一名互联网文化产业的观察者和投资者,笔者的微博和朋友圈近期已被同行的各种观察刷屏。对于乐视及乐视影业,行业有质疑也有力挺。
笔者认为,虽然也被卷进舆论漩涡中,但乐视影业其实在今年过得挺好,从某种程度上讲,今年票房成绩至今已较去年增长三成的乐视影业,或许比较接近乐视网及乐视影业的创始人贾跃亭近期发出的长信中乐视未来的发展方向:聚焦、正向现金流——最终获得全球用户的认同。
美国的价值投资者常提一个“长期贪婪(Long Term Greedy)”的概念,相比短期套利,那些能够忍受长期布局的企业,往往能够带来更为充盈的收获。
笔者认为,从乐视影业商业模式和长期布局来看,它将是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稀缺优质投资标的,值得长期投资。
横跨互联网和影视产业的模式“稀缺性”
最近好莱坞专业行业媒体《好莱坞报道者》杂志出了一期“中国娱乐大亨”专刊,评选出了十位对中国文娱产业 有影响力的人物。乐视影业的CEO张昭也位列其中。此外,排行榜上还有王健林、马云、马化腾、喇培康、黎瑞刚、王长田、于东、王中军、李彦宏等。
这一榜单近期同样也引发热议。在中国互联网巨头全面进入电影行业之际,这一榜单几乎可以说是分成了两个阵营。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无疑是互联网的代表,喇培康、黎瑞刚、王长田、于东、王中军则是来自传统内容阵营。这里有两个异类,王健林可谓是带着资本跳进内容产业的入侵者,而乐视CEO张昭,则是横跨传统专业内容生产者阵营与互联网的产业CEO。
其实之前就有评论人士指出,在美国学电影、长期与好莱坞合作的乐视影业CEO张昭是一名真正懂电影的操盘手,同时,又是专业电影人中 有互联网基因的。从这个角度分析,整个娱乐内容产业全面互联网化的时期,张昭所带领的乐视影业,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这种优势,就是乐视影业“承前启后”的商业模式。
在这个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影视内容产业的时代,互联网巨头们,以及王健林这种资本大鳄,最大的问题是面对影视内容这一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专业度仍然不够;而具有专业性的传统电影人,则对互联网理解不够。
这也正是乐视影业的“稀缺性”。从基因上看,乐视影业毫无疑问具有专业电影制作、发行公司的专业性。但同时,乐视影业又承接了来自乐视网的互联网基因,早在2012年乐视影业成立时,就提出了要做“互联网电影”。
乐视影业长期推行的互联网O2O电影营销商业模式,分众的内容布局以及通过互联网运营IP等商业行为,都可以看出乐视影业无论是在内容生产、用户运营还是市场营销端,都与互联网关系密切。
在资本市场上,投资标的在行业的“稀缺性”,本身就与估值直接相关,越稀缺的标的,越能获得高额的估值。作为行业排名前三的影视公司,成立五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乐视影业,同时还十分稀缺地具有专业影视和互联网基因,这必然将获得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同。
“长期贪婪”的支撑力量来自长远布局
资本虽然逐利,但并非完全只看重眼前的短期利益。实际上,长期投资以追求更长远、丰厚的回报的理念,无论在美国资本市场还是在中国,都一样存在。前文提及,美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喜欢说“长期贪婪”。近期 经济学家华生在撰文谈及他在中国股市长期观察和实践经验时,也认为在中国资本市场,同样适用“长期投资,必有厚报”的理念。
当然,在笔者看来,要想能够让投资者保持“长期贪婪”,对一家公司拥有长期信心,必要的是前瞻性的产业布局。
有不少质疑乐视影业的人认为,乐视影业迄今为止都没有什么票房奇迹电影作品。除了出品、发行了今年暑期档的票房冠军作品《盗墓笔记》之外,几乎没有票房“爆款”。在笔者看来,这恰恰是对行业缺乏深入研究得出的认知。
从乐视影业的产品来看,乐视影业先后出品、发行了《小时代》系列、《熊出没》系列、《归来》、《九层妖塔》、《盗墓笔记》、《敢死队》系列、《机械师》系列等电影产品,按传统的电影产业的影片类型划分的话,这些产品在类型上可谓完全不同。有人甚至将乐视影业的产品特点称为“奇葩”。
实际上,在乐视影业看来,不同类型的产品背后是不同类型的分众受众,乐视影业很早就根据内容市场中不同受众的特点,布局了一系列产品,《熊出没》系列针对的是亲子家庭观众,《小时代》系列针对的是青少年观众,《归来》针对的是中老年市场。此外,还有针对IP受众的《九层妖塔》、《盗墓笔记》,针对好莱坞影迷受众的《敢死队》、《机械师》系列等。当然,还有一部备受瞩目的电影《长城》将于12月15日上映,这部电影则是针对全球观众。
可以说,乐视影业的产品覆盖了大量的不同受众,相较于国内一些影视公司专精于如青春片、港片等某一类型电影而言,更有优势。其实,所谓“分众”本身就是互联网产业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产品不分众,可以说仍然没有真正掌握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精髓。
根据公开信息看,这些已上映的电影产品都实现了盈利,不仅票房成绩 ,更获得了不错的投资回报率和正向现金流。
这其实就是乐视影业的一种产业布局。乐视影业成立于2012年,成立至今五年来,在长远的市场布局上。此前乐视影业CEO张昭其实在多个场合都讲过,作为影视新手,他们首先选择了发行领域作为突破口,采用了互联网O2O营销体系。
从内容分众到互联网O2O市场体系,再到布局内容自制、分众IP,以及面向未来的全球化,这一系列布局,笔者认为都完全符合未来影视内容市场的发展趋势,这也是笔者坚定看好乐视影业长期价值的原因。
内容和渠道的融合是大传媒领域不变的趋势
事实上,乐视影业注入乐视网,也是大乐视体系下的一种前瞻性布局需要。从历史上看,乐视影业和乐视网的合并,其实是文化传媒产业中逻辑最为清晰的一类并购:内容和渠道的结合。在电视渠道开始挤占院线主流地位的90年代,好莱坞六大制片厂由于内容传播的压力,相继通过收购与被收购实现了内容和渠道的融合,形成了目前的好莱坞六大传媒集团。一直坚持独立制片厂地位的环球影业也在2011年最终并入康卡斯特。
中国的内容产业刚好和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阶段相重合,再加上电视行业监管比较严格,内容制作公司迫切需要通过视频网站,甚至是多屏联动的流媒体平台来扩大自身的发行范围并降低营销成本。或许,内容制作部分在六大传媒集团中占比不高,但通过内容大范围传播来扩大影响力,才能实现IP品牌和公司品牌的双重增值。
乐视影业并入乐视网,不仅仅是上市公司信守 的问题。面对内容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优质资产乐视影业自然是乐视网无法拒绝的一块蛋糕。
坚守长期价值才能成就伟大公司
大约一两年前,投资圈一直在疯传一个名叫“互联网独角兽公司”的榜单。榜单中绝大部分公司,如Flipboard、Snapchat,都是因为在互联网的某一个垂直领域实现了单点突破,有的甚至迅速盈利,在短期成就了10亿美元以上的估值
然而就在今年,去年上百家独角兽公司遭遇了瓶颈;有的后续融资的估值较前一轮下降,更有像Dropbox这样的遭遇资金危机面临关门的公司。究其原因,除了资本寒冬的来临,缺乏长期布局意识也是这些公司估值雪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些公司很可能长期停留在“成功”这个层面,远远谈不上“伟大”。
相反,国外老一辈价值投资者经常把Long term greedy(长期贪婪)挂在嘴边。长期贪婪并不是不重视短期利益,而是认为那些能有勇气放弃短期利益、注重长期布局的企业,往往更可能成为“伟大”的公司,并在长期带给投资人更稳定更高的收益。
曾经20年未盈利,饱受资本市场质疑的亚马逊正是注重长期布局最好的例子。
亚马逊成立于1995年,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IPO(首次公开募股),市值达到12亿美元,这个估值在20多年前,已经远远不能用独角兽来形容了。
更加幸运的是,又过了一两年,亚马逊刚好又赶上了美国互联网泡沫。1999年底,成立仅4年的亚马逊竟达到了240亿美元市值。
但是,互联网泡沫过去后,亚马逊的财务报表却越来越难看;净利率等重要指标持续下滑,运营费用迅速攀升,甚至连衡量经营效率的存货周转天数也越来越长。由于从上市以来,亚马逊没有任何两个连续财季实现连续盈利,创始人贝索斯长期饱受华尔街和各国媒体的质疑。到2008年底,亚马逊的市值相比10年前,基本没有任何变化。
相比投资者过度在意的财务报表,贝索斯对亚马逊的长线布局却显得不那么受人关注。
亚马逊是一个提供互联网消费、物流、娱乐、阅读、云计算等服务的平台,其布局的所有业务,商业逻辑基本相同:投入资金完善客户服务—更多商家进驻平台卖货—更多商品品类—更多买家—更多收入利润—继续投入完善客户服务。随着客户服务的越发完善,买家增多,为单个买家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被不断摊薄,长期来看是可以保证盈利的。
至今为止,这套逻辑贝索斯讲了20年,大多数投资者和媒体认为是“画大饼、讲故事”。
然而从2015年下半年起,亚马逊终于迎来了季度性连续盈利。2016年的第二财季,亚马逊甚至实现了8.57亿美元净利润,令华尔街大为震惊。而其市值,也在2016年10月达到4000亿美元历史 点,成为全球市值前五的伟大公司。那些持有亚马逊20年的投资者,投资回报率高达近330倍。
相比亚马逊黎明前长达20年的黑暗,坚守长线布局的乐视近期受到的质疑,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周张/文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