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圆桌
非遗如何避免被现代生活抛弃,进而有效融入现代生活?9月11日,第五届非遗国际论坛以“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邀请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展开头脑风暴。专家们认为,保护非遗,并非只是让其像标本一样展示,而是应该正确判断非遗的时代价值并进行合理保护利用。因为非遗不只是一份遗产,它作为一种文化多样性的彰显,能让忙碌的现代人生活更加优雅。
□本报记者 吴晓铃 余如波
一些非遗彻底离开了我们
现代化进程对非遗有哪些破坏?
卢端芳(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以中国为例,它原本具有非常丰富的传统建筑形态。东北庭院、陕北窑洞、客家土楼……区域性的建筑风格随处可见,有的建筑还可以抵御极端天气。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就连最偏远的农村也开始使用砖、混凝土,而不是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这种状况不仅让中国“千城一面”,也使得传统建筑技艺飞速消逝,这是非常可惜的。
徐艺乙(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代化让一些非遗彻底离开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欣赏、研究的对象。究其原因,是现代化的进程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导致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都远离了我们。尤其那种口传心授式、非文字记录的知识体系非常脆弱,一旦艺人去世,很多技艺就面临失传。
非遗凝聚着人类的共同情感
现代化进程让人类生活更加便捷,我们还需要像保护老古董一样来保护非遗吗?
徐艺乙:非遗来源于前工业时期的民间社会,这些如今被保护的“项目”,构成了我们过去的生活方式。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战争、工业化等原因,非遗体现的典雅、精致的生活已经逐渐远去,它们体现的乡土、历史和文化传统也越来越淡,因此亟须保护。
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我举个语言方面的例子。中国正在使用的语言有80多种,但广泛通行文字的不到10种。今天有各种现代化的通讯方式,那些靠口耳相传的语言,对其保护就特别重要。它们不仅是中国更是全人类的财富。
布丽吉特·拉萨·莫利埃(马达加斯加文化和手工业部部长):在我看来,现代化就像一阵风,你不知道它从哪儿来,也不知道会到哪儿去。它可以带来花粉,让世界更加丰富美丽,也可能带来各种弊端。现代化和非遗应该像水和稻谷,它们虽然完全不同,但无论在稻田里、在锅里,都可以相互配合。
从非遗中找到优雅生活的灵感
如何才能让非遗在现代化进程中“逆风飞扬”?让非遗变成生活方式可行吗?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