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如民谣歌曲《成都》所唱,成都是一座充满故事和情调的西南都市。葡萄美酒、麻辣佳肴、山河如画、美女如织,似乎构成了外界对成都的“刻板印象”,然而,这些并不是成都所有的财富。
从横空亮相街头的多功能路灯、上天清理高压线杂物的喷火无人机,到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C919和蛟龙600提供通信导航系统的成都智造,形形色色的“科技网红”、科研成果正为这座城市带来新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2017年,加快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再度被写入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剑指人才聚集福地、创新创业高地、科技成果产地。对标中关村乃至美国硅谷,成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在何方?建成中国西部“硅谷”,成都的距离还有多远?
高调的2017成都“一号文件”
聚焦“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人才政策
2017年开年之际,成都以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成都人才36条”。新政的目标直指构建国际化人才制度体系,透露出一个强烈信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人才是根本。
中国经济网记者梳理《意见》发现,《意见》从人才管理体制、引进机制、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及激励机制等方面制定了与西部科技中心、国家中心城市更相适应的人才制度体系,最鲜明的特色在于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这被创新创业者称为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人才政策。
《意见》在全国首次提出,要建立“行政权力清单”“行政责任清单”“政府服务清单”人才管理服务“三张清单”, 推进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简政放权、管办分离和优化服务转变,宣告政府在人才发展领域从“台前”转向“幕后”,从“管理”转向“服务”;提出保障“成都人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直接采用“一人一策”“一企一策”方式给予扶持,支持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500强企业或国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来蓉建立联合实验室、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科研项目攻关;提出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创新创业园,依托自贸区优势,支持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建设集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综合保税区、国际化社区等功能平台为一体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营造“类海外”的高层次人才宜业宜商宜居环境……众多的政策利好,掀起了新一轮人才“引力波”。
在上海待了近十年后, 决定跳出熟悉的跨国公司工作模式,回到故乡成都,与好友徐一丹一道跳进创业浪潮。“在西部城市中,成都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一个,开放的政府、轻松愉悦的双创环境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觉得特别舒服自在。” 感觉,政府从来不给创业者们制造不必要的障碍,而企业发展需要的种种外部条件,可以说是“有求必应”,这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得益于长期技术积累,如今,他与好友共同运营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公司通甲优博发展得不错,和预想“走得比较贴合”。品果创始人兼CEO徐灏也享受到成都为科技创业者带来的便利,借助成都高新区为IT行业人员提供的专业孵化平台,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如今,由品果科技研发的摄影应用Camera 360在全球拥有近6亿用户,今年更将有望突破8亿。
“成都让人想起美国硅谷,这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地方,有很多 的公司、人才和机遇在这里聚集。”来自乌干达的Mark在成都工作两年多后,彻底爱上这一方热土。人才是创新的根基,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一直以来,成都的人才政策都是高调出现,在不断深挖制度红利上,成都始终不遗余力,正是循着这样的发展思维,才能为建设西部科技中心打下必要的人才基础。
筑起产业发展伊甸园
四大平台共同发力 万家企业同笼孵化
2017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四大平台建设,做强政策支撑平台、双创孵化平台、开放合作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及“创业天府”行动计划,越来越多顶端产学研机构、科技型创新企业、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向成都汇集。以中法、中德、中韩、中古等产业园为载体,大量的优质国际资源也正向成都涌入。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