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曾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时人也称其“有凛然不可夺之节”,“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的严于律己,廉洁著称也是十分突出的。二十三岁时,包拯受到出知庐州的刘筠嘉许,声名大盛,家乡有一豪富之家曾邀请他赴宴叙谈,一位李姓同学欣然欲往,而包拯却严肃地说:“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可见他为官前即确立了从政不徇私情的志向。
关于包拯当时在开封逝世时的情况,墓志铭上记载为:“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为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从以上记载可知,包拯从发病到亡故仅有13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还服用了“上遣使赐良药”。由于包拯生前敢于谏诤,不畏权贵,执法不徇私情,受到贪官污吏的仇视,又这样突发性地去世,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关注,即包拯究竟是病死?还是服药后被毒死的?
最近,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对包拯遗骨进行了研究。发现包拯遗骨中钙、铁、汞元素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铅的含量均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众所周知,古代的毒药主要有砒霜(砷)、朱砂(汞)等,它们都具有“剧毒”的性质,包拯遗骨中砷含量较现代人低,可以初步排除包拯生病时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至于包拯遗骨中汞含量较现代人高,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古人为保存尸体(防腐),在棺木中放入朱砂,由于朱砂对骨头的侵蚀和污染引起汞含量增高;另一种可能是包拯生前曾服用小剂量含汞药和食品。同步辐射的研究结果,排除了包拯生前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但不排除服用小剂量含汞药物或食品的可能性。分析结果支持包拯属正常死亡的结论。
包拯墓:包拯墓全称包孝肃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与包公祠紧紧相连。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包拯灵柩由他的女婿护送老家合肥,墓地在公城乡。后来,金兵入侵,攻陷合肥,包拯墓被破坏,当时的随葬器物也大多被盗。包拯后裔将原棺和墓志迁葬于墓西三十多米处,原墓地被废为耕地。后来,当地官员误将包夫人墓当作包拯墓,修葺一新,并盖有享堂。
1973年,合肥文物部门对包拯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从包拯墓葬中出土了包拯遗骨及其墓志,同时还出土了包夫人董氏及他们的两个儿子、儿媳及长孙的遗骨。1985年,开始动工修建包公墓园,历时三年竣工。墓园共有包氏家族的六个墓冢,按宋制修建。
包拯包青天,想来大家都很熟悉。这个人物一直都是影视剧以及戏剧小说颇受编剧作者喜爱的人物,从电视开始普及后就已经推出了各种版本的与包拯这个人物有关的影视剧。
影视剧有:1967年的《七侠五义》、1974年的《包青天》、1976年的《南侠展昭》、1982年的《御猫三戏锦毛鼠》、1985年《铁面包公》、1986年《包公》、1991年《三侠五义》、1993年《三言二拍之包公断奇冤》、1993年《包青天》、1993年《侠义包公》、1994年《东方小故事之包拯拒砚》、1994年《天师钟馗之三会包青天》等。
除了影视剧,还有《陈州粜米》、《合同文字》、《神奴儿》、《盆儿鬼》,关汉卿的《蝴蝶梦》、《鲁斋郎》,郑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李行道的《灰阑记》等戏剧。
人物被人们所熟知也有被熟知的坏处,因为影视剧和戏剧的原因,人们脑海中关于包拯的形象基本已经带上了符号性。不管包拯长的什么样, 是个黑脸配一个弯弯的月牙。那么历史上的包拯,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吗?
据说包拯不是一个黑脸大官,同样的额头上也没有一个弯弯的月亮,黑脸和月亮都是戏剧中给包拯增添的符号。这能够让人恨清楚的认识到出场的人是谁,观众只要看到黑脸和月亮的标配就知道是包拯了。历史上真正的包拯长的极为英俊,是个美男子。古来的美男子从来没有黑脸一说,一般都是白面书生,玉面郎君,脸俊之人都是白面。
除了面容意外,其他到底大致相同。虽然可能关于包拯的一些案件是后世戏剧加进去的,不一定都真实存在,但是历史上的包拯确实是一个敢于直谏,正直清白,断案能力了得的官员。
嘉佑二年,包拯任开封府知府。开封不同于其他的城市,它是北宋的都城,包拯任开封知府,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历来京官难当,古代的都城是官员权贵最密集所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官员无数,皇亲国戚更是不计其数。涉及到皇权就知道事情的复杂性了,知府的权利不是 的,很多时候还受到皇权的干预,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亲王、大臣兼任。若是一般人,肯定就是八面玲珑,处处小心,争取不得罪人。但是包拯不同,他在任期内秉公理政,铁面无私,虽然得罪了不少皇亲国戚,但是因为他行得正、坐得直,谁也拿他没有办法。
正是因为包拯的执法如山和铁面无私,所以他一生为官虽然在民间很受老百姓敬重和爱戴,并且流传于后世,但是在当时他得罪的人 不少。包拯虽然在官场上处处不招人待见,但是他还是坚持做一个正直的清官,只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包拯是个有原则,有大毅力之人。
根据包拯墓出土的墓志铭可以知道,包拯一生有三位妻子,分别为李氏、董氏和媵孙氏。
李氏是包拯的原配妻子,可惜早亡,李氏并没有关于她的过多记载。
董氏是包拯继妻,与包拯育有一子名包繶,于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病逝于合肥,与包拯合葬。董氏之子包繶也没有活多久,他在与自己的妻子崔氏成婚两年后便染病身亡,留下的独子包文辅也在五岁的时候夭折了。其妻崔氏到是个有福气的人,活了六十二岁,一直到宋哲宗绍圣元年方才过世。
媵孙氏,媵在古代有侍妾及陪嫁丫鬟的意思,总之就是男主人的女人。公元1058年,孙氏为保证生下一个儿子,包拯替他取名包綖,崔氏帮他改名名为包绶。孙氏原先是跟在包拯身边的,怀孕之后,包拯便将他遣送回家,由长媳崔氏代为照料。
包绶是包家留下的 一位男系血脉,家族的繁衍全系在他一人身上。除了包绶之外,包拯还有两个女儿,但是历史上无过多记载。
拖各个与包拯人物有关的影视剧的福,包拯包青天之名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一提到包拯,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 是那个脸黑黑的,额头正中间还顶着一个弯月牙的人物形象。关于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很多人都存有疑问,包拯为什么额头上会顶着一个月亮呢?
有些人的解释是历史上的包拯根本没有这么一个月牙印记,那只是戏剧为了表现包拯清正公明而增加的符号。除了这么一个解释,围绕着这个月牙印记,当然还有其他种说法。
1、第一种说法说的是,包拯小的时候玩耍时不小心掉到了井里,头磕到井壁上,见了血。当时包拯见到流血了,就随手抓起一把泥巴敷在上面,暂且止住了血。但是后来等伤口好了后,那个伤疤留了下来,成为一个月牙的形状。
2、包拯年纪还小的时候,他的二嫂为了不让包拯和自己家争家产,于是匡着包拯去井里帮他捞首饰,当时装在石头上的头成了一个月牙形状。包拯的二嫂本来是想要害掉包拯的性命的,但是包拯命大没死,这才有了后来。
3、第三种说法书的是包拯小的时候,面黑人丑,家境贫穷,在给别人放牧的时候,被恶霸坐骑踢伤面部,伤后留下浅色疤痕,后来成了月牙的形状。
4、说的是包拯的这个月牙形状的印记,可能是一个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胎记。
5、说包拯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有了月牙的包拯可通阴阳,于是他审案“日断阳、夜断阴”。
6、因为包拯额头上的月牙形状的印记有点像是被蹄子踩的,所以有的人说这是包拯在小的时候被马蹄或者是驴踢踩的。
以上六种说法大多数都是民间流传出来的,历史上真正的包拯还真就没有这个月牙。中国大地上有很多为纪念包拯而修的建筑,安徽合肥的包公祠中就供奉了一幅包拯老年时候的写真像。画面里的包拯并没有什么太阳和月亮。之所以后来在人们的传诵中有了月牙,寓意明察秋毫!清正廉洁! 另外,据说向左弯曲的是诠释包拯是人,而向右弯曲的则诠释包公是神!
包拯曾经在端州做过知州,端州这个地方出产一种名砚,是朝廷钦定的贡品,为“文房四宝”中的珍品。包拯之前的知州,大多数都会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每年将朝贡的数目改大,多出来的部分全都被他自己拿了,用来贿赂京中大官。
包拯后来升任端州知州的时候,严格的按照数目来,决不多收一块。甚至在他离任的时候,连他平时在公堂上用过的端砚也不带走,而是一并造册上交,清廉如此。
离任后,包拯乘船回京述职,在羚羊峡口遇到一阵奇怪的大风雨,乘坐的船出了一些差错,他亲自下舱检查,发现船舱里私藏了一块端砚。原来当地的老百姓知道包拯清廉,不愿多拿一块砚台。为了感激包拯,也为了给他留个纪念,当地老百姓悄悄将这方砚台放在了船舱内。
包拯发现这块砚台之后,一言不发,最后将这块名贵的端砚丢入了江心。据传那里有一个名叫“砚洲岛”的岛,就是当年包公掷端砚的遗迹,下游的“黄布沙”就是包住端砚的黄布。
包拯任定远县县令的时候,时常微服私访,探查民情。有一次他微服私访之时,在草丛里发现了一具男尸,身体已经腐烂,面目难辨,背上压着块大青石板,肩上还搭着只马褡裢子,内有木制“宋记”印戳。经过询问后,得知本地没有姓宋的贩布商人。包拯一细想便知道这是一桩谋财害。怎么找到凶手呢?包拯脑筋一动,当即有了办法。
第二天他让人贴出布告,说要在大堂上审石板,爱凑热闹的人都来看稀奇。他让差役当着大家的面杖打石板,差役们这一打震得虎口疼痛,惹来百姓哄堂大笑。
包拯斥责道:“本县断案,大堂上理应肃静,你们竟敢喧哗公堂,该当何罪?”
在大家都跪下口呼“知罪”后,包拯说:“本官仁慈公正,给你们愿打愿罚两个选择。愿打的,每人打四十大板;愿罚,每人举保画押,限定三日,交上三尺大布。违者严惩!”最后大家都愿罚。三天之内,近街远集的粗大布一购而空。包拯命人一一对看,发现大多数布都有“宋”字印戳,后来经询问知道是在某布庄买的布。当下把某布庄老板抓来。老板一见死者的印戳,面如土灰,承认是自己谋财害命。就这样一个悬案,被包拯轻轻松松的解决了。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