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40年的军事生涯中,白起指挥过大大小小多达七十余场战役,一生从无败绩,先后发动伊阙、鄢郢、华阳、长平四大战役,歼灭各国士卒保守估计有百万以上,成为战国四大战神之首,令山东六国闻风丧胆、心神俱裂,为秦国崛起成当时的超级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就是这样一位军事才能卓越的战神,却因为杀掉赵国二十余万战俘一事,被冠上了“杀神”、“人屠”等称号。
——杀降二十余万,是无法逃脱的历史宿命
长平之战,是属于战国后期两个最为强大的国家——秦、赵之间的举国之战。两国交战三年不分胜负,直至赵国用赵括换下廉颇、秦国启用国之利器白起,秦君大败赵军并俘虏了二十余万降兵赵卒。
但凡是个名人,或多或少都会爱惜羽毛;而白起身为一代名将,对于降兵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一定不是尽而杀之。但是数量如此之多、又全部在赵国本土,能有什么办法将这些赵军收为己用呢?应该是无力回天吧。
况且,剧中还提到,秦国从巴蜀修建栈道运粮至秦赵交战前线,路途遥远、消耗巨大,粮草到了军营只剩下很少的一部分。于是秦军在自己粮草都吃紧的情况下,如何养活战俘?而主帅白起,看着自己的兵士吃不饱饭,又是何种感受?这样看来,赵国降军是一个无法解决的严峻现实问题。
更重要的是,秦国历经大大小小战役众多,到了秦昭襄王后期,已经明确了“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的战略,即只有打掉对方有生力量才能以绝后患,否则秦军将面对无数次卷土重来的战争及无休无止的损耗,统一中原的步伐也将遥遥无期。这就是冷兵器时代的残酷性。
此时,秦军伤亡过半,还在赵国本土收了二十余万降兵,白起作为秦军统帅,无论如何也只能快速做一个决定。这个决定,要对远在宜阳坐镇的秦昭襄王交代,要向因为补给赵国降军而忍饥挨饿的万千秦军负责,要为整个秦国的天下大计考虑,但唯独已经无关乎白起个人的想法,换做任何一个统帅,在这样一个无法避免的历史宿命下,都需要做一个可能会遗臭万年的决定——杀降。
——战神白起愧疚的,从来不是秦王和秦国
《崛起》中,白起在处置降军前,在空荡荡的大殿里坐了整整一夜。第二夜,他站在高地对着降军赵卒说,“秦军粮草无多,赵军年轻力壮者入秦,老弱病残者回赵”。
赵军问:“白起将军,此话当真?”
白起怔忪稍许,肃穆说道:“白起可信,白起可信!”隐约听到底下有赵军说,白起是个大英雄。可大英雄白起的眼中,却似有泪光流转。
二十余万手无寸铁的生灵被屠杀,一个“战争机器”就像是给白起的恶名盖棺定论了,但白起杀降这个决定,又真的能做到问心无愧吗?有人对《崛起》中的白起评价道,白起忠于秦国比忠于秦王更多,但实质上,他只是没有忠于自己。
他深知杀降一事,必会招致天下诸侯之敌视,把秦国从此推到孤立无援的悬崖上,也注定会给自己留下千古骂名。于是赵军还在美梦中时,蒙骜将军说,“白将军,我去吧”,白起一句“我意已决”,就以秦国秦君忠臣良将之本分,自觉背锅了,这是对于秦王的忠诚。
长平之战之后,已经班师回秦的白起再三思量,认为再攻邯郸毫无胜算,即使在秦王亲自邀请下也拒不出征。有人发表看法,白起自知此战必败,不想让自己的军事职业生涯留下败绩。但一句“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体现得,更多的却是白起不想损耗更多秦兵,更不愿使秦国内部空虚、冒险行进,这是对于秦军、对于秦国的忠诚。
如果他是个纵横家、谋略家,完全可以出征邯郸,他的功绩,不会因为一次战败而被任何人看轻,只会说,战神都打不下的战役,一定是不可行。
但他是武将,忠君忠国、有自己战争信条的武将,纵有“人屠”之称,但在真实历史上,白起的很多场战役都没有斩首记录、没有屠城记录,甚至在自裁前曾仰天长问“我何罪于天?”,最后没有对秦王对秦国有丝毫埋怨,只是找到了自己的罪孽根源:“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赵国猛士
欺诈二十余万毫无还手之力的降兵,并悉数斩杀之,对于一代战神来说,这实在说不上光明磊落。于王、于国,白起都已经尽忠,但对于赵国长平几十万战俘之死,这位战神却耿耿于怀,很可能在之后心无宁日的余生里,都受到了关于自己人性的拷问。
蒙骜将军问为何在子夜动手,白起说如此赵军便只能记得白起,黄泉路上好来寻他
秦军威武,但斩杀无甲无器之降卒,绝非兵家之荣
从以上种种迹象来看,白起并不是一个嗜杀成狂的冷血魔头,他有着自己的战争信条与行事准则:身为军人,必会履行歼灭敌人、取得胜利之天职。而赵国降兵二十万不死,无疑放虎归山,这场仗就等同于白费力气。因此杀降一事,无关道德准则、无关内心真实感受。
时至如今,白起的功罪依然是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战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战神还是杀神,人们各有评判标准,就是不知这个评判标准,是不是建立在当时的特殊情境下了......
而对于《大秦帝国之崛起》中塑造的白起这一人物,目前从网络上的评价来看,还是相当成功的。除此之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在前几天刚刚结束的《大秦帝国之崛起》创作研讨会上表示,就创作者来说,首先是要敬畏历史,正确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再深入把握历史中打通历史与现实的精神联系。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