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蜀国相对于魏、吴两国来说实力是最弱的,蜀国的领土疆域不仅小而且地理位置也不好。当时的蜀国基本上是由益州和汉中郡这两个地方组成的,而在益州的南方还分布着诸多蛮夷。这些蛮夷大致分布在四个郡中,这四个郡分别为:益州郡(后改为建宁郡)、越巂郡、牂柯郡和永昌郡。
夷陵之战后蜀汉遭遇惨败实力大损,当时南中四郡的蛮夷豪杰高定、雍闿等人攻杀当地太守据城反叛。在《三国演义》里蜀汉南中反叛的主要领导者是当地蛮夷大酋孟获,诸葛亮本着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终于让孟获心服口服并且当着诸葛亮的面保证南人从此再也不敢反叛蜀汉朝廷了。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显然南人不再反叛是不真实的,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南中地区又陆续的爆发了叛乱,不过后来的叛乱规模要比诸葛亮在世时的叛乱要小的多。当初南中四郡叛乱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蜀汉朝廷的安全,而后来的叛乱只不过时局部的地方叛乱。这也说明了当初诸葛亮的攻心为上的战略并没有那么的成功,南方的蛮夷对蜀汉政权还是有敌对的情绪的。那么为何后来南中的叛乱为何成不了气候呢?事实上这主要归功于诸葛亮在平定南中之后制定的治理策略。
以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会为叛夷所害,子祥嗣。《三国志 蜀书 吕凯传》
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三国志 蜀书 马忠传》
在平定南中四郡之后,诸葛亮首先重新划分了南中地区的行政区域。益州郡被改称为了建宁郡,随后又将建宁郡、越巂郡合并设置了云南郡,又将建宁郡、牂柯郡合并设置了兴古郡。之后诸葛亮将蜀汉有治理之才的李恢、吕凯、马忠等人留在南中治理地方,这一措施为维护南中地区的稳定打了下基础。
秋,遂平四郡。改益州为建宁,以李恢为太守,加安汉将军,领交州刺史,移治味县。分建宁、越巂置云南郡,以吕凯为太守。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以马忠为牂柯太守。《华阳国志 南中志》
除了重新划分南中行政区域任命贤才之外,诸葛亮还在南中地区实行了长久的募兵制。当时诸葛亮大量募集南中地区精壮士卒并将他们的家眷也迁入了蜀地。而那些羸弱的南中士兵诸葛亮又将他们分配给了蜀地豪杰让他们做这些豪杰的部曲。诸葛亮的这一策略简称为四个字那就是釜底抽薪,我们可以想一下南中地区的精壮之士大部分都被诸葛亮募集为兵羸弱的人也成了蜀地豪杰的部曲,那么这样一来南中地区剩下来的大部分就是老弱病残了。因此在后来南中地区尽管发生了叛乱但都无法成气候。
移南中劲卒青羌万馀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以夷多刚很,不宾大姓富豪,乃劝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华阳国志 南中志》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