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人士,曾在魏国为官,出任犀首之职,时人因此多以“犀首”之名称呼其。在我们的认知之中,能够与连横大家张仪唱对手戏的便就是那位合纵大家苏秦,但是从二人的生卒年来看,根本没有唱对手戏的机会,在现如今的主流观点看来,张仪的主要对手应当是犀首公孙衍。
不过,公孙衍本来是秦国的大良造,但是他为什么却在后来离开了秦国,去到了魏国,与秦惠文王、张仪针锋相对,成为了秦国一大劲敌呢?
这还要从公孙衍入秦开始说起。
公元前333年,即秦惠文王五年,此时的魏国经历了此前与齐国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与秦国的河西之战,早已元气大伤,曾经所向披靡的魏武卒几乎损失殆尽,而秦国却在坚实的施行商鞅制定的法令,国力日渐鼎盛。
在这一年里,秦惠文王大胆启用魏人公孙衍,将其任命为秦国继商鞅之后的第二任大良造,公孙衍为了表明心迹,率领秦军主力,向魏国河西发起了进攻。魏国主将龙贾轻敌,导致魏国河西驻军全军覆没,龙贾被俘后自尽身亡。魏惠文王不得已之下,只能将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秦国这才正式夺回了河西之地的控制权(商鞅虽在前一次的河西之战中诱俘了公子卬,但是因为并非是堂堂正正取胜的,当时魏惠文王并未正式交割土地)。
河西之地是秦国东出与各国联系的桥头堡,特别是在进入战国时期之后,吴起以五万魏武卒便从秦国手中夺取了河西之战,占领了将近百年的时间,在这近百年的时间中,秦国与山东各国的联系几乎中断,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只有重夺河西,秦国才能更上一层楼,东出崤函,与山东各国逐鹿中原。
公孙衍率军夺回了河西之地,不论是政治意义上来说,还是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对秦国皆是一次空前的胜利,秦惠文王犒赏三军,重重的封赏了公孙衍,随后又将带有浓厚的魏国意味的“阴晋”(公孙衍故乡,吴起训练魏武卒之地),改为了带有秦国色彩的“宁秦”。
很多人都说,这一场河西之战成就了公孙衍,同时也毁掉了公孙衍。
在这一战中,秦国以极小的代价,全歼魏国河西驻军,斩首八万,公孙衍因此扬名天下,而且,本以客卿的身份位居秦国大良造(此时秦国大良造尚且还是爵位和官职的集合体,职权相当于后来的开府丞相),权势并未稳固,但是,取得如此大捷之后,公孙衍的大良造之位已然相当稳固。
同时,在此战之中,与公孙衍交情不浅的魏国主将龙贾还有八万母国同胞的死,让公孙衍陷入了痛苦万分的境地之中——继续进攻魏国,秦国能够将利益最大化,自己也能对得起秦惠文王的知遇之恩,但是却对不起自己身上流着的魏人之血;放弃进攻魏国,自己的母国能够免遭战火,那些母国同胞也不必流血牺牲,但是却对不起如此信任自己的秦惠文王。
就在此时,魏惠文王派出说客,以母国口吻劝说公孙衍,又以重金贿赂,终于使得公孙衍下定决心——向秦惠文王提出,与魏国暂修盟好,转而进攻其他国家。
但是,这个时候,那个四处碰壁的“势力之徒”张仪辗转来到了秦国。根据秦国、魏国两国的现状,张仪在朝堂之上痛斥公孙衍的误国之举,秦惠文王如梦初醒,将张仪拜为秦国客卿,又渐渐地疏远了公孙衍。
公孙衍既因为有负于秦国而羞愧难当,又因为秦惠文王的疏远而怀恨在心,加上张仪的出现,使得公孙衍在秦国朝堂之上慢慢的边缘化。于是,在不久之后,公孙衍愤而离秦。
离开秦国后的公孙衍,四处想要寻找国家寄身,报复秦国,也为证明自身。于是,公孙衍盯上了与秦国有世仇的魏国,也就是他自己的母国。
此时的魏国早已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国力衰退极其严重。公孙衍先是与魏相惠施游走于各国之间,修复魏国与各国的外交关系。先后组织了“五国相王”、“五国伐秦”等多次合纵事件,虽然这些合纵事件皆以失败告终,但是却给秦国制造了不小的麻烦。后来,心灰意冷的公孙衍消失在历史舞台之上,有些史书典籍上记载公孙衍最后归隐田园,有些史书典籍上记载公孙衍最后被魏王所杀……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