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晋六朝这个病态的时代,绝大多数人都活得很扭曲很异化,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神性压倒人性的时代。实际上和欧洲的中世纪是差不多的,不仅阶级固化得可怕,更是偏见的可怕,不仅仅不是一个时代的偏见,而是一个偏见的时代。然而即便是这个时代,依旧有几个人他们身上闪着人性的光辉,桓温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上很多人将桓温与曹操对比,尤其比较俩人的专权方式和军事能力,得出的结论是桓温是弱化版的曹操。诚然,桓温的军事建树与专权的成果皆无法到达曹操的高度,这其中固然存在着二人所处环境与时代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只认结果。然而作为“人”本身而言,桓温所呈现的“真实”则远比曹操摄人心魄,他的拧巴与纠结完美地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动人。除去权臣与统帅的外壳,他的骨子里是一位无比真实的人。
虽然桓温的三次北伐或先胜后败、或成果不保,但读到中原故土的父老们沿途垂泪,泣曰数十年后竟还能得见官军之际,着实是感怀万千难以言表。而他最后的选择,虽然既无法流芳百世亦无法遗臭万年,但这样的收敛让东晋得以续命数十年,保证了南方的相对稳定,也给这片土地留下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在其去世后的十年,面对苻坚规模空前的北方大军,正是这样的军队经受住了考验。
桓温是个有热血,有温度的真男人。世说新语里,他跟名士圈的关系也挺和谐的,双方互相调侃,其乐融融。对谢安等人也是非常赏识,有胸襟,有权谋。虽然,用兵之道,比慕容垂,刘裕这样的战神,是差了一些。但治军能力还是很强的,淝水之战,正是因为桓家在上游的牵制,使得苻坚在下游用兵时顾虑重重。给后来东晋调动北府兵,展开反击提供了机会。得感谢世说新语这本书,不然很多人在历史中的形象会非常脸谱化。即便桓温这样权臣,生活中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
桓温两次北伐失败,尤其是伐燕失败更是基本绝了他称帝的可能,以至于夺回寿春都要问自己是不是雪了坊头之耻。两次失败,桓温都输在不敢赌上,除了打成都拼了最后一把后面两次都犹豫了。与刘裕相比桓温还是少了在中央朝廷的稳定后盾,丢了荆州的兵他就地位不稳,所以一不能过灞水二不能打邺城。
桓温虽然说过“流芳百世、遗臭万年”那样的旷世狂言,但他毕竟是个做事有底线的人。他自负才情注重名声,所以对有才华的人格外宽容。有野心而又要面子,所以不愿显得贪婪和不择手段。他有责任心而又顾及身后名誉,所以不敢冒险和把事情做绝。只可惜恒温既没有流芳百世,也没有遗臭万年。他的性格实在有些拧巴,既算不上什么纯正忠臣,也谈不上什么乱臣贼子。哪怕嘴上说着想篡位要遗臭万年让别人记得他,还是没有踏出这一步,终其一生都守住了作为臣子最后的底线。
虽然桓温贡献了遗臭万年这个成语,但是个人觉得他远没达到被人唾弃的程度,手握雄兵足以篡位最后却依然选择了对国家和百姓最平和的一条道路,死前他心中肯定是有遗憾的,但是相比遗憾我觉得更多的是对权力的释怀。纵观中国古今历史,篡位条件比他差的贸然称帝比比皆是,期间无不伴随一番血腥风雨,相比之下桓温的格局无疑比他们高出了几个天花板,就算称不上英雄,也无愧于枭雄两字。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