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317年~420年),是西晋皇族南迁后建立的王朝,是晋朝的继续。因为东晋司马氏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把持,先是琅琊王氏王导、王敦,后又有陈郡谢氏谢安、谢玄等。在此基础上,东晋的皇帝更替也比较频繁,也即这些君主的在位时间相对短暂。至于笔者今天要说的司马曜,在位24年,就已经是东晋掌权最久的皇帝了。
一
晋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生于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年)。他的祖父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父亲是会稽王司马昱(后来的简文帝),母亲是李陵容(孝武文太后)。兴宁三年(365年),琅邪王司马奕继承皇位后,司马昱徙封琅邪王,四岁的司马曜则继其父会稽王之位。
由此,司马曜原本是没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不过,东晋的内乱比较频繁,这影响到司马曜的人生轨迹。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大军阀桓温带兵入京,发动宫廷兵变,废司马奕为东海王,并拥立琅邪王司马昱即皇帝位,是为晋太宗简文帝。在此基础上,司马曜可谓是“子以父贵”,也即从王子变成了皇子。
不过,司马曜的父亲司马昱登基仅八个月便得了重病,于咸安二年(372年)七月二十三日连发四诏,催促尚居姑孰的桓温入朝辅政,桓温故意推辞。对于桓温来说,其实有篡夺皇位的野心,这导致其不愿意接受托孤大臣的任命。
五天后,简文帝司马昱病情加剧,遂册封会稽王司马曜为皇太子。在其他士族的支持,司马曜顺利继承了皇位。宁康元年(373年),桓温生病,病中犹要求朝廷为其加九锡,王坦之、谢安等延宕其事。同年七月,桓温病逝。对此,在笔者看来,桓温的去世,意味着司马曜继位之初的危机期总算有惊无险地过渡了。
二
桓温去世后,谢安、王坦之以及桓温之弟桓冲继续执掌大权。宁康三年(375年)五月,王坦之死,谢安势力更盛,与桓冲分处中外,形成东晋权力结构的平衡。并且,司马曜还选择和太原王氏联姻,以此加强自己和士族之间的关系。对此,在笔者看来,司马曜虽然年少即位,但是,他却深谙制衡之道,这显然是他能够成为东晋在位时间最长皇帝的重要原因。
太元三年(378年)四月,前秦派苻丕攻打襄阳,荆州刺史桓冲抵御。太元四年(379年)正月,襄阳失守,东晋守将朱序被俘,其后彭城、下邳、淮阴、盱眙先后并入前秦,建康告急,形势对东晋更加不利。
太元八年(383年)八月,前秦天王苻坚下诏大举攻晋,试图一统天下,淝水之战终于爆发。在这场战役中,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绵延数千里,水陆齐进,仅运粮船只就有万艘。不过,谢安的侄子谢玄抓住了前秦大军渡河的机会,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发动猛攻。最终,前秦几十万军队就像山崩了一样丢盔弃甲的大溃逃,也即东晋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此外,淝水之战后,司马曜趁北方大乱之机,派遣大军收复了巴蜀及山东河南大片失地,一直打到黄河北面的邺城。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这些战功,促使司马曜去世后获得了“孝武帝”这一谥号。
三
最后,淝水之战的胜利不仅延续了东晋王朝的命脉,也帮助司马曜加强了对朝政的掌控。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司马曜是东晋历史上最有实权的皇帝。不过,司马曜收回大权后,却耽于享乐,沉湎酒色,又与司马道子争权,形成“主相相持”的局面,造成东晋朝政日益昏暗。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