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相貌堂堂,胆气过人
更何况,桓温自认为功勋盖世,是王朝 的“顶梁柱”。从永和元年(345年)出任荆州刺史开始,桓温在20多年的时间里,多次亲率大军出征,西灭成汉,北伐前秦、姚襄和前燕,从而收复大片失地,给衰弱多年的晋朝带来中兴气象。凭借着赫赫战功,桓温在兴宁元年(363年)被进拜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尽掌帝国军政大权。
然而,做权臣的风险极大,不仅要遭受同僚的嫉妒,而且被帝王视作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因此,要想保障自身和家族的安全,权臣们最终往往会做出一致的选择:改朝换代,自己做皇帝。更何况,桓温一向瞧不起晋朝那些庸碌无能、只知享乐或清谈的皇帝们,而且龙亢桓氏跟司马家有血海深仇[4],因此推翻晋朝、建立新帝国,无疑是他的必然选择。
桓温历次北伐示意图
为此,桓温三次出兵北伐,希望以此建功立业、收拢民心,成为其篡位称帝的“资本”。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桓温三次北伐中原全都无功而返,尤其是在枋头之战(369年)中惨败给前燕更是让他的声望大损,而随后发生的寿春叛乱同样让其蒙羞。眼见岁月匆匆流逝,自己已是近花甲之年且体弱多病,但距离梦想却越来越远,桓温的心中可说是惆怅至极。
为此,在平定寿春叛乱后,桓温曾意味深长地向部下询问,这场胜利是否可以洗刷枋头之战惨败所带来的耻辱?谋主郗超明白桓温的用心,摇摇头表示不能,并乘机向他建议通过废立皇帝、逼迫新帝给自己加九锡来重建威权。这里说明一下,所谓的“九锡”,是皇帝赐给权臣的九种礼器,是 礼遇的表示,“加九锡”往往是权臣在篡位前的预演。
对于郗超的建议,桓温很是心动,但自觉没有十足的把握,一旦搞砸了,不仅做不成皇帝,反而会成为天下口诛笔伐的对象,因此一直犹豫不决。某日,桓温躺在床上跟亲信们聊天,忽然间又想到此事,不禁感慨着对他们讲:“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转眼间就会消失,如果就一直这么默默无闻苟且下去,死后必定会被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取笑的。”
桓温对篡位一事长期犹豫不决
看到亲信们大眼瞪小眼,全都不敢发声,桓温自知失言,心中不免忐忑。然而,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再没有收回去的道理。因此,桓温在疑虑片刻后,霍然间抚枕而起,以一种毅然决绝的口吻说道:“大丈夫横行人世间,如果做不到流芳百世,那就让我遗臭万年吧!”[5]随即,桓温定下进京实行废立皇帝的计划,而“遗臭万年”这个成语由此横空出世。
桓温主意既定,便跟谋士商议废黜皇帝的借口,结果尴尬地发现根本就抓不到司马奕的任何把柄。谋士发现找不到正大光明的理由后,便决定在皇帝的私生活方面找到突破口,通过给他“泼脏水”的方式,来败坏他的名声。桓温觉得很有道理,便派人到京师建康散布流言,污蔑皇帝阳痿不能生育,他的三个儿子都是男宠跟后宫女子所生的私生子[6]。
桓温废立皇帝,意在谋朝篡位
等到流言被炒得沸沸扬扬之际,桓温顺势带兵入朝,威逼褚太后下诏,以皇帝“不育、宫闱秽乱”为借口,将司马奕废黜,时在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距离晋废帝登基只有6年时间。与此同时,桓温大肆诛杀政敌司马晞、司马晃、庾希等人,然后拥立平素跟自己关系密切的晋元帝幼子、丞相司马昱,是为简文帝。
然而,简文帝在位仅半年多便驾崩,使得政局再度陷入波诡云谲之中。简文帝病重期间,曾在一昼夜内连发四道诏书急召驻守姑孰的桓温入朝辅政,但都被后者婉拒。不久,简文帝驾崩,太子司马曜继位,是为孝武帝。
桓温之所以拒绝入京辅政,倒不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年老多病、难堪重任,其真实目的无非是希望简文帝能直接“禅位”,或者至少给他一顶“摄政”的帽子,好让其以此为“跳板”,仿效当年的王莽篡位建国。没成想,简文帝却听从侍中王坦之的建议,在遗诏里只是要求桓温辅佐太子治国,丝毫没有把江山让给他的意思,后者当然很气愤。
桓温至死
没有当上皇帝,还成功地遗臭万年
桓温虽然至死都没有当上皇帝,但是他的儿子桓玄却一度篡位成功,建立史称“桓楚”的短命王朝(403-404年),并追尊其父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不过,桓楚帝国仅存在1年时间,便被东晋将领刘裕消灭,桓玄兵败被杀。桓楚灭亡后,桓温被褫夺帝号,并且跟其子桓玄一起成为朝廷正式认定的“逆贼”,果然实现他当年立下的誓言-“遗臭万年”。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