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井田制,指的是春秋时代之前,一种特殊的土地制度。
按照这种制度,一块正方形的土地,用九宫格平均划分出九块。因为中间间隔的田埂,形状像一个‘井’字,所以才被称作井田制。
而这九块田地当中,八块归平民百姓自己耕种。种出来的粮食,也归百姓自己所有。中间那块土地,百姓则是要无偿耕种。然后中间这块土地产出的粮食,直接归国家所有,相当于后世的‘税款’。
这种特殊的土地制度,或者说收税制度,听上去似乎很简单,也能解决收税的问题。但实际上,根据后世史学家考证,井田制即便是在西周时期,其实也不是完全通用。真正使用井田制的地方,其实也就仅限于西周京城周围而已。
而且,后世很多史学家都认为,井田制其实就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美好幻想’。虽然这种制度在理论上可行,听上去也很不错。但实际执行起来,难度太大!根本就无法执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想要真正说明白井田制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其实我们还得从井田制出现的历史逻辑说起。要不然我们很难理解,井田制为啥无法大范围推广。
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文明,从很早的时候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意识到,土地到底有多重要。对于农耕文明来说,耕地就是生存的根本。如果没有耕地,大家就只能去打猎或者采摘,根本养不了多少人。
但是在进入农耕时代之后,一个新的问题就出现了:作为生存根本的土地,到底该怎么分呢?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玩的其实是公有制。也就是大家一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产的粮食集中起来,由部落统一管理,统一分配。
这种状态,其实是一种很理想的状态。如果真的能够实现,其实也挺不错的。但问题是,很快,随着不同的人掌握的生产力不同,手里拥有了不同的权力。而权力和地位不同之后,阶级就开始出现了。
对于那些有权力的部落高层来说,他们开始不愿意参与劳作,而是想要指挥其他人劳动,自己享受其他人的劳动成果。这种情况,加速了人类社会的演化。再之后,奴隶制社会体系,就逐渐出现了。
在这套体制下,社会分成了奴隶主、平民、奴隶等不同的阶层。作为上层统治者的奴隶主,可以指挥下层的奴隶工作,自己则是什么都不用做,只要负责统治就可以了。
从原始社会后期,一直到西周建立,这期间奴隶制社会一直在不断发展,社会结构也变得越来越精密。作为上层的奴隶主,逐渐开始享受奢华的生活。而作为底层的奴隶,则是要忍受各种不公平的待遇。
然后,另一个新的情况就出现。
作为底层的奴隶和平民,发现自己生产出来的多余物资,全部被上层的奴隶主拿走了。他们逐渐意识到:就算自己再怎么努力,多生产出来的那部分物资,也不属于自己。既然这样,那自己为什么还要努力劳动呢?
直接躺平,只生产满足自己基本需求的物资不可以吗?
这样想的人越来越多之后,这个部族的整体生产力,就开始迅速降低了。面对这种情况,奴隶主们开始用各种手段,想要提高奴隶和平民的生产力。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用各种威胁。只要奴隶不干活,或者消极怠工,就直接杀了他们。
但是时间长了之后,大家偷懒的技术越来越高,可以出工不出力。而奴隶主们,也不可能把所有奴隶都杀光,更不可能天天盯着奴隶们干活。
于是后来,奴隶主们发现:用各种奖励去诱惑奴隶,远比威胁更加有效。
所以再后来,奴隶主们开始 ,奴隶和平民生产出来的多余物资,只用上交一部分就可以了。剩下的那部分,可以留下来归自己。这样一来,生产的越多,平民和奴隶能得到的也就越多。
这样一来,大家的生产积极性,自然也迅速提高了。
但是很快,大家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按照规定,大家耕种出来的粮食,只要上交一部分就可以了。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奴隶和平民,肯定想要把更多的粮食留下来。
所以这样一来,在上交过程当中,他们就会用各种手段,来瞒报和漏报自己的生产成果。只要能隐瞒一部分产出,那么留下来的这部分,就都归自己所有了。
在奴隶制社会阶段,因为技术手段比较低,奴隶主们根本无法详细统计,大家到底生产了多少东西。
所以,到了商朝末年,以及西周初期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井田制。
在这套制度当中,一块土地被分成九块。其中八块,分别交给八个平民家庭耕种。剩下的那一块,由大家统一耕种,但是产出的粮食归国家所有。
第二,作为被征税阶层的平民和奴隶,他们依然还是有办法规避。最简单的方法是,自己的土地努力耕种,公家的土地敷衍了事。
这两个问题,直接导致一个很离谱的情况出现的。最肥沃的土地,往往没人耕种。但是那些贫瘠的土地,反倒可以产出更多的粮食。而这种情况,无疑对国家的整体生产,非常不利。因为那些肥沃的土地,根本没有发挥出价值。
于是再之后,西周的统治阶层,就开始给井田制打补丁。经过多次版本更新之后,一个更复杂的井田制就出现了。
首先,所有土地被分为三类。最肥沃的土地,自然归最上层的统治阶层所有,被称作公田。名义上是国家公有,但实际上一直都是那些统治阶层的奴隶主在享受。
而作为奴隶主,他们有权征召奴隶和百姓,优先耕种自己的土地。如果种不好的,会受到各种责罚。
然后,次一等的土地,会被分给平民,或者那些地位比较低的贵族。他们可以直接耕种自己的土地,无需上缴生产出来的粮食。但同时,他们需要承担劳役和兵役。国家搞大工程或者打仗的时候,他们需要出力。
这些不需要上缴粮食的平民,因为大多住在国都周围,所以就被称作‘国人’。
此外,最差的那些土地,则是被分给那些地位 ,生活区域远离城市的平民。这些平民,因为生活在‘野外’,所以被称作野人。野人虽然不是奴隶,但地位依然很低。他们需要优先帮助领主耕种土地。在种完公田之后,才能种自己的那一小块土地,维持自己的基本需求。
从执行效果来看,这种版本更新之后的井田制,执行起来无疑要更加容易。虽然这种制度,让国人和野人的地位不平等,有失公平。但在执行阶段,却更加方便。因为在实际执行当中,国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帮助统治阶层去压制野人,让野人必须乖乖被压榨。
如此一来,原本因为各种规避手段,导致奴隶主损失的那部分‘税’,就可以变相从野人阶层收上来了。
这种制度,固然对那些地位较低的野人和奴隶,非常残忍。因为在这种制度下,奴隶主几乎拿走了他们所有的剩余生产成果。但对于社会整体来说,却让社会结构更加稳定。至少,这种制度,让原有的奴隶制社会,变得更加容易统治了。
这就是井田制的真相。
说白了,所谓的井田制,其实就是大家想出来的一种分配制度而已。虽然理想很美好,但是在现实执行当中,难度太大。所以为了更好的执行这种制度,大家不得不做各种版本更新。然后,那些底层奴隶和平民,就成了被压榨的对象。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因为奴隶主们的压迫太强,底层平民和奴隶们,自然也会有所反抗。面对强大的奴隶主,他们或许无法武力反抗,但却可以消极怠工,或者逃跑。
不过,在春秋时代之前,因为生产力相对落后,平民和奴隶逃离居住区之后,到了真正的野外,会很难生活。光是开荒这件事,就很难做到。所以在春秋时代之前,这种强度极高的压迫,勉强还能执行下去。
但是等到春秋时代之后,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导致大家开荒的难度降低,生产力大幅提升。很多平民百姓,再也不愿意受奴隶主们的压迫,反抗力度越来越强。所以到了春秋时代之后,井田制就彻底崩溃了。
至于说为什么后世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井田制并没有大范围推广,一直都是奴隶制社会的美好幻想,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除了《孟子》、《诗经》和《周礼》之外,先秦时期的其他典籍,基本上都没提到过井田制。因为缺乏足够的考古证据支持,所以大家无法证明,这种制度,曾经被西周统治者大范围推广过。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