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文化中,有着放置陪葬品的这种传统习俗,这些陪葬品往往是死者生前比较喜欢的物品,或是家中极为贵重的物件,子孙后代以放置这些陪葬品来表达自己的孝心以及对逝去先辈的缅怀之情。
这样子看来无可厚非,可在古代除了放陪葬品之外,有些帝王竟然使用活人来给自己陪葬,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殉葬,那这些被当做陪葬品的活人在墓穴之中能存活多久呢?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以及现代科学推测出来的数据,结果让人意想不到。
活人殉葬存活的时间
我们直入话题来,分析和推测一下,古代帝王用活人殉葬之后,这些被关在墓穴之中的活人能够在这里面生存多久,从现在科学的角度来说,人体的生理极限是七天不吃饭,两天不喝水,假设墓穴之中没有食物,没有水,那么就算是一直在顽强的人存活的时间也就是2~3天左右。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特殊的情况,那就是里面被关着的人相互杀害,以此为食,这种情况虽然极为血腥,很多人认为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从目前出土的一些帝王的陵墓中可以了解到,这些被强行殉葬的人的确会相互而食,而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他们存活的时间,所以说单凭人类的生理极限来判断的话,所推测出来的数据并不准确。
那可以采用另一个方法来进行更加 的分析,这个方法就是根据墓穴的大小以及墓穴之中的含氧量能够维持多少人的生存来计算,不管在墓穴之中有没有食物和水,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氧气的存在。
墓穴作为一个封闭的空间,是无法进行空气的交换的,那也就意味着墓穴之中的氧气会越吸越少,直至吸光之后形成一个缺氧的环境,而在这种环境下人类是不可能生存的,只要从这一点出发,就可以推断出殉葬的人到底能够在墓穴之中生存多久。
如果按照现在帝王常规的墓穴大小来看,小的大概是几十平米,而大的则能有上百平米,先说小一点的,因为空间有限,所以容纳的人数自然会比较少,大概是十几二十人左右,而空间狭小,同时也代表着所能提供的氧气会大大减少,一般情况下这些人能在墓穴之中存活的时间会超过一天。
而空间大一点的,那么自然会与空间小的情况相反,所推出来的数据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就曾为他过早夭折的女儿使用殉葬的方式,他让当时的百姓抓来城中很多的民众,这些民众的数量达到上百人,而墓穴内部的面积达到了几百平米,当这些百姓被驱赶到墓穴之后会有人迅速封上墓穴的门口,就这样以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完成了殉葬的仪式。
根据当时看守墓穴门口的士兵叙述到,在刚开始的时候,会隔着墙壁听见里面许多人的痛苦哀嚎声,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声音也渐渐减弱,直至最后彻底消失,而这个时间段长达三四天,所以从此可以推断,活人在被官道墓穴之中,最多也就是存活3~4天,这样综合来看,被殉葬的活人在墓穴之中存活的时间长短要根据墓穴内部的面积以及是否存在实物和水来进行综合判断。
殉葬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殉葬制度最早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因为那一时期人们思想落后,对封建神学有着极高的信仰,当时的统治方式也是神权与王权相互结合,在帝王去世后,那些所谓的大祭司或者是巫师会让曾经服侍过皇帝的奴仆为其自杀,给出的理由是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为帝王服务。
等到后来更是有了活人殉葬这种方式,但是因为这样的做法违背道德,更引起了社会百姓强烈地反对,所以后世的王朝并没有沿用下来,但是也有个别的王朝,或是个别的帝王仍然采用这种方式,就比如辽国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机在去世之后就曾用数百人为其殉葬,而明朝时期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在去世之前命人让他的嫔妃为自己殉葬。
其实这种丧葬方式所达到的目的就是为了彰显帝王尊贵的身份,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而在一些少数民族之中,殉葬也可能是对于部落首领或是统治者的一种尊敬和爱戴,因为难以表达心中的悲痛之情,就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汉朝时期,王昭君奉命去与匈奴和亲,因为长相貌美,并且成为了当时部落首领的夫人,深受当地民族人民的爱戴,在她去世之后就有很多族人割掉自己的耳朵或是手指,划破自己的脸,以这种自残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王昭君去世的缅怀之情,其中也有不少人愿意为其自杀,可见殉葬在个别朝代是一种制度,而在个别民族可能是一种传统。
违背道德和人性,终被废除
可不管怎么说,殉葬这种方式实在是太过残忍,要么是将活人杀害,要么就是直接将他们困死在墓穴之中,总而言之,这样的做法违背道德,泯灭人性,于是在后世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后,仁政的理念深入人心,百姓的道德素质和修养也有所提高,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反对殉葬,就连朝中的官员也持反对意见。
结语
反观现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科学民主的思想早已经贯彻到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念的认知中,曾经那些落后糟粕的传统习俗也在传承的过程中被摒弃或是进行创新,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人将会迈向更高层次的文明,也将会打造出一个崭新的未来,人们也将会生活在更加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中。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