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川北在线
微信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汶川地震15周年 他们的故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时间:2023-05-12 16:12   来源:极目新闻   责任编辑:沫朵
  原标题:汶川地震15周年 他们的故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8.0级特大地震,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顷刻间,家园变为废墟,数万同胞罹难。
 
  15年前,我们生死不离。
 
  一批又一批救援力量赶赴灾区,挺进孤岛,展开生死救援,创造生命奇迹。
 
  15年后,这里生生不息。
 
  因地震而疮痍的土地上,已建造起新的家园,迎来新生。
 
  人们没有忘记,15名空降兵从近五千米高空纵身一跃,撕开营救缺口;没有忘记,身处废墟22个小时的郑海洋透过夹缝摆出“胜利”的手势;没有忘记,19省市对口支援帮助震区重建家园……曾经在地震中经历磨难的人们,也纷纷走出伤痛,用自身的经历去影响和帮助他人。
 
  破碎的时钟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内,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为“5·12”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献花祭奠。人们神色肃穆,有人眼眶微红,有人小声啜泣。
 
  漩口中学遗址内的时钟雕塑,破碎的表盘上,时间 定格在14时28分。当时间回到2008年5月12日的这个时刻,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人们站在时钟雕塑前
 
  地震发生时,杨加辉在山脚砂石场打工,当时他是映秀镇张家坪村(现已并入渔子溪村)民兵连长。杨加辉回忆,张家坪村是“震中的震中”,当时天空被烟尘遮蔽,伴随着巨大的声响,群山摇晃,山石滚落,只剩下了昏暗一片,他眼前的山体仿佛“波浪”般起伏,三四个人互相搀扶才能站稳。
 
  强震过去后,杨加辉开始从山脚往山上爬去,那里有他的家。但当他迎着乱石与断树爬上山后,发现自家的房子只残存一间,其余部分已经消失。
 
  数十公里外的汶川县城,环卫工陈德珍刚扫起一个空瓶。一瞬间,她感觉大地都动了起来,楼房在“摆动”,还能听见山石滑落的巨响。拿着簸箕和扫把的她,被晃得无法正常行走。县城内大量房屋出现开裂和垮塌,漫天烟尘遮蔽了视线,人们身上也落满了灰尘。陈德珍的家离县城几公里远,是一栋木质平房。当她和丈夫赶回家时,房子已经垮了大半。
 
  “还没等我看清全部过程,天花板便重重地砸了下来,我一声惨叫,眼前顷刻间一片漆黑,那一秒钟,是我至今为止经历过最恐怖最黑暗的一秒钟,仿佛地狱一般可怕,让人不能呼吸。 ”这是郑海洋内心最深处的记忆,地震发生时他17岁。
 
  四川绵阳北川县是汶川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极重灾区之一。回忆起15年前的地震,郑海洋仍能记起在北川中学上课时,教室天花板重重砸下的情景,等到他睁开眼睛,眼前只有一片漆黑,烟尘弥漫,他的双腿都被掉下的天花板死死压住,丝毫不能动弹,只有彻骨的疼痛蔓延全身。
 
  被埋后不久,郑海洋附近的废墟被人挖开了一个洞,阳光照射进来,他通过空洞看到了已逃生的同学,但由于压在他腿上的天花板过于沉重,外面师生无法抬起,只能等待吊车。但这个空洞,也让郑海洋看见了生的希望,而外面的师生则一直在用手、铲子在废墟中挖掘,不断有被埋的学生被救出。
 
  和郑海洋一起被埋的,还有他的同桌廖波。两人在漆黑、冰冷的废墟下,互相鼓励对方撑下去,两人的声音也成了彼此的“明灯”。
 
  救援与希望
 
  等待救援的过程中,郑海洋一度被绝望包围,给父母留下了遗言。救援人员赶到后,开始用电钻、切割机分割垮塌的天花板,将被困人员救出,廖波也被成功救出。
 
  终于,吊车将压在郑海洋身上的石块吊起。“一块石头被抬走,太阳光突然刺进来迫使我立刻闭紧了眼,我当场就想大哭,光芒如此耀眼,这一刻仿如重生。”郑海洋在《废墟下的22小时》中写道。
 
  即将被救出的一刻,在倒塌教室废墟的夹缝中,郑海洋侧着身体,面带笑容打出了一个“胜利”手势,此时距离他被困已22小时。郑海洋说,他当时想表现得坚强,让救援人员放心。

  参加马拉松的郑海洋 受访者供图
 
  陈德珍等待女儿消息的过程,远不止22小时。陈德珍的女儿在映秀镇上高中,信号和道路中断,让陈德珍迟迟无法得知女儿的消息。在帮助救援之余,她通过各种办法了解映秀的救援情况,打听女儿的下落,不时会有人向她提供信息,相关的电话号码都记了好几页。
 
  陈德珍还记得她收到的最后一条消息,对方称她女儿被转移到了成都一所高校,并说出了女儿的姓名和具体的房间号。核实到女儿确实在成都被妥善安置后,陈德珍悬了五六天的心才终于放下。“当时的心情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陈德珍接受采访时,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泪。
 
  陈德珍直言,地震后的一周里,时有余震发生,她也经常在走路时觉得眼花,感觉地在晃动。但她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跋山涉水来到汶川救援,看到县城里的人们不分你我,互相帮助,内心涌起的感动,驱散了内心的忧惧。“他们的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陈德珍说。
 
  稳住阵脚的杨加辉迅速加入了救援行列,他组织村里幸存的青壮年,将能用的木头布料运到空地,搭起了临时帐篷,供劫后余生的村民熬过地震后的第一个夜晚。第二天、第三天……杨加辉组织人员将村民转移到街边空地,又找来没被掩埋的粮食,在临时救助站煮了大锅饭,同时带领民兵赶往映秀镇上的学校,开始救援。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救援人员赶到映秀,伤员也都被转移。
 
  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也源源不断进入灾区。被埋150小时,并在被埋现场实施了高位截肢手术后,虞锦华被成功救出;被困178小时22分钟后,马元江被成功救出……
 
  震后新生
 
  全国19省市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其中,汶川县由广东省对口支援,映秀镇由东莞市对口支援。
 
  地震后,陈德珍一家在汶川政府搭建的安置点住了很久。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陈德珍家修复了垮塌的房子。十五年过去,陈德珍依然在县城做环卫工作,她也见证着汶川县城一天天走向新生。
 
  如今的汶川县城,新楼林立,街道整洁,身着特色服饰的老人在公园内聊天、散步。夜幕降临,县城的锅庄广场上,居民们随着歌声跳起锅庄舞。
 
  沿着岷江向南约五十公里,映秀镇也在废墟中重生。2009年5月9日,映秀重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时任东莞援建映秀工作小组组长的陈林佐表示,要将映秀建成“一座没有围墙的抗震博物馆。”

  航拍映秀夜景 
 
  杨加辉在震后成为映秀镇张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现为渔子溪村党支部副书记)。他向记者介绍,当时村民们需要到外地过渡,东莞的援建队伍在为张家坪村建设基础设施时,在外的青壮年都回到了村子,主动参与到建设中去。张家坪村重建的房屋采用的是重钢结构,地基都是钢筋混凝土连接成片,按照设计,达到“8级抗震、9度设防”的要求。
 
  映秀镇的房子一栋栋拔地而起,居民们陆续回到家园,游客也逐渐增多。杨家辉说,能明显感受到新生的映秀镇比往日更加热闹,而渔子溪村也建起了大院民宿、矿泉水厂等集体企业,村民也领到了分红。“希望村民越过越红火”,杨加辉说,这是他未来最大的愿望。
 
  如今的映秀,从空中俯瞰,整齐划一的房屋,林立在奔流的岷江岸边,挂着彩带的风雨廊桥,成了游客们打卡拍照的好去处。
 
  15年过去,映秀已成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漩口中学遗址前,人们肃穆缅怀。山上的地震纪念馆,一束束鲜花告慰着逝者。

  参观人员献花(记者拍摄)
 
  “当时的娃娃们太不容易了。”坐着轮椅在漩口中学遗址参观的王婆婆望着遗址,忍不住抹泪。77岁的王婆婆来自四川安岳,亲身经历过当年的地震,她心中一直惦记着汶川,今年终于由孙子带着来到了映秀镇。
 
  5月11日,黑龙江的王先生夫妇专程来到映秀参观祭奠。他们从黑龙江出发,驾着房车环游中国已近两年。按照计划,他们会穿过汶川,并前往新疆,映秀原本不在计划行程内,但“5·12”汶川地震15周年到了,他们就专程绕道前来。王先生说,尽管已经过去了15年,但看到钢筋混凝土的学校布满裂缝,甚至垮塌,依然为遭遇地震的同胞感到沉痛和惋惜。但一路走来,他们看到汶川、映秀如今的面貌,更对当地人民在灾难中重建家园的勇气和毅力感到钦佩。
 
  走出伤痛
 
  地震过去15年,不少亲历过地震的人们,都已用漫长的时间来疗愈自我、走出伤痛。
 
  地震发生时,9岁多的汤星月正在映秀小学上课,还没来得及逃离教室,就被两块预制板压在废墟之下。直到六个小时后,汤星月才被救出。由于髋关节脱位及颈椎受伤,汤星月的身高停留在了1.3米。地震后的两年里,她一度消沉,甚至放下了自己最爱的音乐。汤星月父亲一点点引导她,让她重拾信心和热爱。
 
  几年后,汤星月到四川音乐学院附中上高中。她曾因孤身在外求学,害怕他人异样的眼光,躲在寝室角落痛哭。她不停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要改变命运,要咬牙坚持下去。由于身高限制,汤星月一度以为自己求学无望,好在最终,她被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破格录取。
 
  地震中受的伤,让汤星月直到现在也无法搬动重物,够不到高处的物体,也无法运动,还要经常忍受身体的疼痛。因为手小于常人,汤星月弹琴时手无法跨很多琴键。因身高限制,汤星月要加倍练习才能获得足够的气息支撑。不能通过运动锻炼气息,她就通过吹蜡烛、吹白纸等方式练习。2018年,汤星月还登上星光大道的舞台,完成和儿时伙伴的约定。
 
  在大二时,汤星月决定成为一名音乐老师,帮助更多热爱音乐的孩子们。当她获得教师资格证时,她和父母都哭了。2020年,大学毕业的汤星月进入都江堰一所小学教音乐,她也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异样的眼光和自身的不完美。
 
  随着媒体报道的增多和个人账号的走红,汤星月以“袖珍女孩”的身份被更多人看到。汤星月喜欢镜头,也喜欢在镜头下歌唱,她坦然面对网络上的负面声音。从留言中,汤星月意识到自己的歌声能给很多像她一样,甚至比她身体情况还要糟糕的人一些安慰。
 
  2022年左右,汤星月离开了小学,自己创立了声乐培训学校,招收学员不论年龄,希望让更多爱唱歌的人有机会学习音乐。今年上半年,汤星月和曾是小学同学的丈夫步入了婚姻殿堂。

  汤星月和丈夫(受访者提供)
 
  除了学习和工作,汤星月还经常参加公益演出,和爱心人士组织公益活动。她说,想在受到别人帮助的情况下,去帮助更多人。“我一路走来很不容易,靠的就是坚持,很怕帮助过我的人失望,所以我一定要比别人做得好。”汤星月说。
 
  “夹缝男孩”郑海洋被救出一周后,他才亲眼看到自己的双腿已经不在了。“那时候我觉得能活下来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此后,郑海洋开始用假肢、轮椅行走。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一度让他十分痛苦。郑海洋说,好在他的父母一直支持鼓励他。
 
  尽管往事历历在目,但郑海洋现在谈起地震,会说自己已经“看淡了”,甚至后来再经历地震,他都能平静地面对。他说,地震确实改变了他的生活,但也有很多人长久以来支持他、关心他,所有的一切支持着他往前看。现在,他也不避讳对人揭开自己的伤疤,他希望自己的经历,能鼓舞和帮助到一些人。
 
  每年的5月12日,郑海洋都会回到北川中学,祭奠地震中逝去的同学。他也会时常梦到地震前的生活,那时候的一切都是普通而平静,梦里的自己和同学永远青春飞扬。而他也在一直在追寻“普通平静”生活的路上,“地震让我失去了双腿,现在我一直用双手走着脚下的路,如果有一天我的双手都失去了,我也会用我的心走完我人生的路。”
 
  15年时间,郑海洋从一个青涩的高中生成为而立之年的创业者,他曾多次创业,曾创立过一个残疾人移动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希望帮助更多残疾朋友。2022年,郑海洋回到了家乡北川,还成立了公司,准备直播带货,推广北川当地的农产品。人生中第一场直播带货,郑海洋定在2023年5月13日,这个时间对他而言,象征着“重生”。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

川北在线-川北全搜索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XXX(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本站所载之信息仅为网民提供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本站信息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投诉、批评。
③本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不原创、不存储视频,所有视频均分享自其他视频分享网站,如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



合作媒体
金宠物 绿植迷 女邦网 IT人
法律顾问:ITLAW-庄毅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