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逝世 科学界痛失瑰宝!
记者从李政道先生代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王垂林等多位李政道教授友人方面获悉, 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美国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
李政道教授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中国上海市,祖籍江苏苏州。
由于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1935年李政道开始上小学。当时正值日军侵华,太平洋战争爆发,从小学到中学,李政道中途辍学两次。一心求学的李政道难忍战乱,1942年至1943年,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江西,就读赣州联合中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坚持自学,既是学生,又当老师。中学未毕业即赴贵州参加高考,尽管历经多重磨难,但如愿考上浙江大学。
李政道在浙大物理系学习期间,结识了恩师束星北及王淦昌教授,那时,浙大物理系的实验室、办公室和期刊书籍阅览室等都设在湄潭的双修寺。李政道便常去双修寺,聆听教授们的谈话与科研讨论,这使得对工科和理科的认识很不清楚的他,逐渐了解了物理学科的意义和重要,并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渐渐地,他也经常与老师们交谈至夜深,很多时候就睡在双修寺,头上枕着一本Physical Review(美国杂志《物理评论》)的合订本。
在投笔从戎报效祖国为先的年代,李政道也打算加入其中,由于中途受伤只得搁浅,随后便进入西南联大进行学习。李政道在大学期间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他的努力也成为改变他人生命运的契机。
李政道不仅在理论方面富有天赋,而且求知若渴。在西南联大时,李政道经常去吴大猷家中请教问题或索要难题。后来吴大猷干脆给他一本美国高年级本科生用的教科书,结果不到两周李政道全做出来了,这让吴大猷颇为惊讶。这种天赋和求知欲成为吴大猷后来推荐他前往美国求学的重要原因。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以优异的表现被破格录取为芝加哥大学研究生,跟随诺贝尔奖得主费米教授攻读粒子物理博士。196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讲座教授,1953年起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57年李政道先生和杨振宁先生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并被另一位浙大校友吴健雄先生领导的实验所证实,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右三)与CUSPEA学生合照
1984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现任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1994年,李政道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11月,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正式成立。2018年,李政道受聘为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李政道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和杨振宁是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天花板,在世界物理学界都有崇高的声誉和威望,1956年,他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经实验验证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他的研究工作对粒子物理学和量子场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政道和杨振宁
据北京大学官网介绍,李政道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1954年,提出“李模型”,对探讨量子场论基本问题起到重要作用。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正反粒子变换和空间反射联合变换下不守恒问题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70年代以来,在建立与发展孤立子的量子理论、提出反常核态的概念、建立与发展随机格点规范理论、把时间作为分立动力学变量并进而建立分立动力学理论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发表大量科学论文,著有《场论和粒子物理学》等科学专著。
李政道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G.Bude奖章(1969)、伽利略奖章(1979)、意大利 骑士勋章(1986)、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995)、纽约市科学奖(1997)、中国政府友谊奖(1999)、日本旭日重光奖章(2007)等;入选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2009)、中华文化人物(2015)。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自1972年起,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改革开放以后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进步,为中国科学教育战略布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