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生育二孩者生活现状篇)
在四川省统计局人口就业处和调查中心组织开展的2016年四川居民生育二孩意愿调查中,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了目前已生育二孩群众的生活情况,本报告将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全省6000名15-49岁的已婚受访者中,已生育二孩的占26.4%。在已生育二孩的受访者中:有七成多表示生育二孩后增加了生活压力,主要来源于“教育费用增加”和“日常生活开支增加”;有18.8%的表示生育二孩后家庭生活条件变差;有32.9%的女性受访者表示生育二孩后身体条件变差;表示会因生育了二孩而换工作的受访者比例为17.6%,更换工作类型主要倾向于“薪酬更高”和“离家更近”。以上结果反映出,生育二孩后,对部分受访者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压力和负担,并促使其在工作上有一定调整。
一、15-49岁的已婚受访者中,已生育二孩的占26.4%
本次调查对象为可能有生育二孩意愿的主要人群,具体为年龄在15-49岁之间已婚(含事实婚姻)城乡居民。在6000个有效调查样本中,已生育二孩的占26.4%。从年龄、学历等基本情况分组看,已生育二孩的受访者所占比例情况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年龄较大的受访者中,已生育二孩的比例较高
35-39岁、40-44岁、45-49岁三个年龄段的受访者中,已生育二孩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4.3%、33.2%和30.5%,年龄在20-24岁的受访者中,已生育二孩的只占6.5%。
(二)夫妻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受访者已生育二孩的比例较高
夫妻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受访者中,已生育二孩的占31.2%;夫妻有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已生育二孩的比例为20.3%;夫妻双方都为独生子女的,为11.3%。
(三)农村受访者已生育二孩的比例明显比城镇高
农村受访者已生育二孩的比例为36.2%,较城镇受访者高19.7个百分点。结合年龄段来看,农村各年龄段已生育二孩的受访者比例均高于城镇,尤其是,农村35-39岁、40-44岁、45-49岁的受访者中已生育二孩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7.7%,46.2%和41.1%,都高于城镇受访者25个百分点左右。
(四)学历越高,已生育二孩的比例越低
学历为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职高的受访者中,已生育二孩的比例分别为37.8%和25.4%;而学历为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的受访者中,已生育二孩的比例分别只有10.5%和6.1%。
(五)务农农民、务工农民、家庭主妇、个体私营业主等受访者已生育二孩的比例较高
职业为务农农民的受访者中,已生育二孩的比例为42.6%;家庭主妇为35.8%,务工农民为35.6%,个体私营业主为31.5%。而职业为科教文卫单位从业人员、党政群机关工作人员的受访者中,已生育二孩的比例分别只有9.4%和8.8%。
二、“一个孩子太孤单”是受访者生育二孩的首要原因
在已生育二孩的受访者中,问及“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时,选择“一个孩子太孤单”的比例最为突出,占51.5%,另外选择“喜欢小孩,多个孩子多份乐趣”、“多个孩子养老多个保障”和“希望儿女双全”的比例较高,均在25%左右(详见图1,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图1:受访者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
备注:选择“其他”的受访者比例较高,具体内容不一,主要表示“一不小心怀上”、“第一个孩子有病”、“人多热闹”、“二婚”、“因为政策允许就生了”等。
三、生育二孩的受访者中,第二个孩子在2014年前出生的占七成多
问及已生育二孩的受访者“第二个孩子是什么时候出生”时,表示在“2014年前出生”的占72.7%,“2014年出生”的占10.9%,“2015年出生”的占11.3%,“2016年出生”的占5.1%。
夫妻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受访者,第二个孩子在“2014年前出生”的比例占78.4%;相比而言,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或有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受访者,表示第二个孩子在“2015年出生”比例更高,分别占23.0%和24.1%,反映出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四川省于2014年3月20日实施),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或有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受访者在2015年有一个生育小高峰。
四、不同年份生育二孩的受访者对医院妇产科室候诊就医情况感受不同,其中2016年正在怀二孩的受访者认为人多拥挤的比例明显高于往年
在问及“与怀第一个孩子相比,怀第二个孩子产检或生产,医院妇产科室候诊就医人数的变化情况”时,不同年份生育二孩的受访者感受存在差异,认为“人更多更拥挤”的比例呈波动态势,其中2014年出现一个峰值,结合其他调查结果看,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或有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受访者在2015年有一个生育小高峰,侧面反映出以上人群主要集中在2014年怀孕产检,2014年生育二孩的受访者真实感受到了这一变化,两个调查结果相互得到印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正在怀二孩的受访者认为医院妇产科室候诊就医“人更多更拥挤”的比例明显高于往年,为51.9%,反映出怀孕产检人数有增加趋势(详见图2)。
图2:不同年份生育二孩的受访者认为医院妇产科室候诊就医人多拥挤的比例
五、有七成多受访者表示生育二孩后增加了生活压力,主要来源于“教育费用增加”和“日常生活开支增加”
问及已生育二孩的受访者“生育二孩是否增加了家庭生活压力”时,表示“增加了很大压力”的占12.0%,“增加了较大压力”的占8.4%,“增加了一些压力”的占52.6%,以上三者比例相加为73.0%,另外有27.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增加任何压力”。
在表示生活压力增加的受访者中,认为增加的生活压力主要来源于“教育费用增加”和“生活开支增加”的比例明显较高,分别为52.1%和51.5%(详见图3,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图3:生育二孩后生活压力增加的主要来源
备注:选择“其他”的受访者主要表示“家庭收入减少或没有增加”、“结婚费用”、“担心孩子教育问题”等。
不同分组人群选择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女性受访者选择“工作或发展受到影响”(18.2%)和“生活自由受到影响”(17.1%)分别较男性受访者高7.6和7.2个百分点;年龄越大的受访者选择“教育费用增加”的比例越高,同时,年龄在40-44岁和45-49岁的受访者选择“买房需求增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年龄较小的受访者选择“日常生活开支增加”、“工作或发展受到影响”、“生活自由受到影响”的比例较高;城镇受访者选择“精力消耗增加”的比例(28.3%)较农村受访者高8.8个百分点;学历较高的受访者选择“教育费用增加”、“精力消耗增加”的比例较高。
六、有18.8%的受访者表示生育二孩后家庭生活条件变差
与生育二孩前相比,受访者表示生育二孩后家庭生活条件“明显更好”的占5.4%,“好一些”的占13.7%,“差不多”的占62.1%,“差一些”的占12.6%,“差很多”的占6.2%,综合来看,认为生育二孩后家庭生活条件变差的占18.8%。
从不同人群分组看:农村受访者和城镇受访者表示生活变差的比例差异不大;学历越低表示生活变差的比例越高,收入越高表示生活变差的比例越低。
七、有25.0%的受访者表示生育二孩后孩子母亲身体条件变差,男性受访者认为变差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受访者自身感受
调查显示,表示生育二孩后孩子母亲身体健康条件更好的受访者占12.1%,表示和生二孩前差不多的占62.9%,表示比生二孩前差的占25.0%。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受访者表示孩子母亲身体条件比生二孩前差的占19.7%,而女性受访者(即孩子母亲自身)认为身体条件比生二孩前差的占32.9%,两者相差13.2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女性受访者的回答基于自身感受,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男性和女性回答差异反映出,男性受访者对生育二孩给妻子身体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
八、表示会因生育了二孩而换工作的受访者比例为17.6%,更换工作类型主要倾向于“薪酬更高”和“离家更近”
在不同人群分组中:年龄较小的受访者表示会因生育了二孩而换工作的比例较高;女性受访者表示会换工作的比例(21.8%)高于男性受访者7个百分点;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的受访者表示会换工作的比例越低。
问及表示会换工作的受访者“更换工作倾向于哪种类型”时,选择“薪酬更高的工作”和“离家更近的工作”的比例明显较高,分别为29.5%和27.7%(详见图4)。
从不同人群分组看:女性受访者更加倾向于选择“离家更近的工作”、“时间更自由的工作”和“辞职在家带孩子”,而男性受访者则明显更多地选择“薪酬更高的工作”;年龄在35-44岁的受访者选择“辞职创业”的比例较高;农村受访者选择“离家更近的工作”的比例较城镇受访者明显更高,而选择“薪酬更高的工作”的比例则明显要低。
图4:生育了二孩的受访者换工作倾向的类型
九、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已生育二孩的受访者担心小孩长大后就业更加困难的比例 ,占五成多
问及受访者“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对小孩成长环境主要有哪些担心或顾虑”时,表示“没有什么担心”的占22.6%,表示“担心长大后就业更加困难”的比例最为突出,占50.3%(详见图5,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不同分组人群的选择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女性受访者表示“没有什么担心或顾虑”的比例较男性受访者低6.9个百分点,对各方面表示担心或顾虑的比例均高于男性受访者;年龄越小的受访者,选择“担心小孩看病就医更加困难”、“担心小孩入托上学更加困难”、“担心购买优质安全的儿童食品或日用品更加困难”的比例越高;城镇受访者选择“担心小孩看病就医更加困难”、“担心小孩入托上学更加困难”、“担心购买优质安全的儿童食品或日用品更加困难”的比例都比农村受访者高6个百分点左右。
图5: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受访者对小孩成长环境的担心或顾虑
备注:选择“其他”的受访者主要表示担心“教育质量”、“婚姻问题”、“人身安全”等。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