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月,全市出口20526万美元,同比增长84.5%
2010年以来,全市 进出口总额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递增,现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320多家,在海关备案的企业已达243家,出口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欧盟、中东、日本、香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门类包括纺织、机电、化工、日用、食品等30多个品种。
今年1—8月,全市出口20526万美元,同比增长84.5%。到今年底,预计全市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将达到340家, 进出口总额确保3.6亿美元,力争达到5亿美元。
成绩的背后并不总是光芒。对 易规模偏小、对地方经济拉动不强、有出口实绩的生产企业不多等问题,依然是困扰我市 工作的重要因素。
稳中求进
进出口贸易成绩不错
近年来,我市把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全力推进优势资源转化,千方百计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成绩不错。
2014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25亿美元,是2010年的5倍;对外合作初见成效。先后与中国建工集团、北京泛华集团、中国水电集团、中国冶建集团等国有大型外经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全市“1+7”产业转移园区主业突出、各具特色,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金融、物流、信息、科技、标准厂房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具有坚实的承载支撑和自主创新实力。
比去年相比,今年进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增多,特别是有进出口的生产企业增多。如经开区的瓮福进出口公司和海天紧固件公司、大竹的多宝路鞋业、渠县的恒硕迪杰制衣公司、通川区的会欧建材设备公司均实现进出口零的突破。预计到2017年,全市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将达到450多家, 进出口总额将达到1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将达到10亿美元。
存在问题
外向型产业不足出口乏力
“综观近年来我市的 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市商务局负责人认为,缺乏外向型产业支撑,有出口实绩的生产企业不多、贸易方式单一、外经贸人才奇缺,仍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关键因素。从进出口规模看,纵向比确有很大增长,但横向看差距拉大。2014年四川省 进出口703亿美元,而我市仅占0.46%,在四川省排列第12位,与我市经济总量在四川省的排位极不相称,排名在自贡、遂宁、宜宾、资阳之后。
同时,我市出口企业类别和贸易方式单一,全是内资企业采用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无出口型的“三资”企业。出口结构上也主要依赖于外来注册的贸易型公司,2014年全市25家有出口实绩企业中本地生产型出口企业仅有9家,其出口额700万美元,仅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5%左右。此外,我市企业出口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等长期制约我市 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好转和有效解决。
该负责人表示,外向型经济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是制约我市 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市虽有对外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320余家,而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不足40家,缺乏 新的增长点。另外,尽管我市拥有较丰富的资源优势和门类较为齐备的产业类别, 但真正能支撑 出口的产业和产品甚少。据达州检验检疫局统计,2014年,经达州检验检疫的我市出口产品货值仅有600万美元左右。
潜力较大
关键培育外向优势产业
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从出口看,我市不仅有制鞋、纺织服装、玩具、工艺品等传统产业,还有精细化工、机械电子、新材料等有出口潜力的企业。达州 要有大的发展,出口要上规模,必须花大力气培育外向产业。
如紧紧依托“1+7”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外向型企业引进力度。重点抓好达州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大竹县纺织鞋服、宣汉县新材料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将化工、纺织、鞋服、机械电子等产业培育成我市外向型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 主体队伍培育方面,要加大对本土企业,特别是有潜力的出口生产型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重点要抓好委托代理出口企业转为自营出口企业的培育工作,通过改变我市目前 主体队伍结构,推动更多“达州造”走入国际市场。
此外,充分借助“万企出国门”活动,组织我市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工程承包和资源开发,带动我市相关设备和产品出口,形成对 易、引进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外”联动格局。
投稿邮箱:chuanbeiol@163.com 详情请访问川北在线:http://www.guangyuanol.cn/